李齐,字公平,广平(今属河北)人。年少时家境十分贫寒。李齐聪睿,好学上进。家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邻人家里借阅,他就是这样博览了古文诗书、儒家经典。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尤擅韵文,闻名遐迩。后来,迫于家境,李齐不得不离家谋生,去江南做私塾先生。江南自唐宋以来便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名士才子辈出。李齐深受南方文风的影响。
私塾先生的生活是较为清贫的。为了出人头地,博得功名富贵,李齐决心参加科举考试,走科举入仕之路。
不过,科举入仕对于他来说绝非易事。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元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科举取士也不例外。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分成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 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西夏人(由于他们归附蒙古较早,也最得信任,因而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 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地位最低。元朝政府对四等人在政治地位、科举待遇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的规定。元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分左、右两榜录取。蒙古人以右为上,因而蒙古人、色目人中者都为右榜进士,汉人、南人则为左榜,列在右榜上的都算上选,列在左榜上的汉人、南人就低一级。蒙古人由科举出身者,一正式任职就是从六品官,而色目人、汉人、南人则递降一级。在各级考试时,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考; 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而汉人、南人的题目则比较难。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取中后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级。由于待遇不同,加上元朝科举录取名额少(每次录取五六十人,最多时百余人),像李齐这样的汉族知识分子要通过科举做官是非常难的。但李齐知难而进,参加了科场角逐。
元统元年(1333),顺利地通过了乡试、会试的李齐和其他取得御试资格的考生在翰林国史院进行殿试。殿试那天,李齐和考生们由执事官带引到翰林国史院门前,先由卫官搜检有无夹抄,然后进入考堂。李齐等汉人、南人考生与蒙古人、色目人考生分别进入不同考堂。此时,考堂中的大案台上摆着策题。考生们朝着皇宫方向拜了两拜,赐给策题时又拜了两拜,然后各就其位。每个考生身旁有一名怯薛官(护卫军)看守。李齐等汉人、南人考生需要考3场: 第一场,考明经经疑1问,限300字以上; 经义1道,限500字以上。第二场,考赋、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考时务策1道,限1000字以上。而蒙古人、色目人仅需考二场,内容也极简单。但李齐以义理高深、文辞典雅而高中左榜进士榜首,成为元代第7位左榜状元。
此科进士共100人,是元朝取士较多的一次。
李齐榜上题名时,正是元朝多事之秋。顺帝重用伯颜,一任权奸胡作非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黄河泛滥,两淮亢旱,徽州、凤州等地大山崩裂。后来,汴梁下起红雨,衣裳淋雨红水直淌; 新德路下白毛,像一条条细绒,当时有民间歌谣道:“天雨绒,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蒙古贵族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采取笼络的态度,使他们为元朝效忠,李齐便是其中一位。李齐这一介文人书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授以官职,走马上任了。
按元制,李齐被授予正七品官,起初任河南淮西廉访司事,后来调任高邮(今江苏高邮)任知府,颇有政绩。
高邮府,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居里下河(运河的一段)东岸,北通淮河,南达长江,物产丰美,贸易繁盛,是出了名的好地方。南宋末年,由于战乱,这里曾一度冷落萧条,元统一后渐渐恢复,尤其是大运河开凿和疏通以后,格外繁忙,是漕运的必由之路,南来北往的人常在这里停留,人员混杂。元朝末年,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影响到了这里。高邮城西有湖泊,周围树茂草高,常有盗贼出没。至正十年(1350),有一天,一伙盗马贼突然闯进高邮驿站的马厩,偷了12匹良马后逃走。李齐得到禀报,亲自率人追捕,追回了被盗的良马并逮捕了以谢长为首的几名盗马贼,依元朝法律处死了谢长等人。
元代禁止民间藏匿和使用弓箭、斧钺等兵器,就连供神用的器物,也都以假物代替。尽管规定对私藏者重惩,但仍有违禁的。至正十一年(1351),民人秦观保私下制造了几样兵器,准备用来打家劫舍,被李齐查出,将其抓获处死。
在李齐任高邮知府期间,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许多百姓不堪忍受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在元朝境内,东西南北到处起火。高邮南部有泰州城,位于长江以北。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泰州(今属江苏)白驹场亭民、以贩盐为生计的张士诚因与富家有仇,与其弟联合壮士李伯升等18人,杀仇家,焚其舍,并招集附近盐场许多人起兵反元。盐丁们苦于赋役沉重,纷纷响应,很快攻占了泰州。当时江浙、河南、江西等数省官军正大举围剿其他义军,河南行省一时来不及调更多的军队,难以攻下泰州,便采取招降的办法,派李齐前往泰州招降张士诚。
李齐得令后,就上路赶往泰州。在路上,他心里沉甸甸的。近年来,对于皇帝沉溺声色,朝中大臣争权夺利,他略有耳闻,不禁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而各地人民掀起风暴般的起义更令他焦急。他常感到元廷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助朝廷一臂之力,又苦于官位太低,他关注着从各地传来的消息,正与义军作战的元军经常失利使他痛心。现在,距离高邮仅百里的泰州发生民变,他预感到这将是一场大风暴,他不敢想像也无法预料自己前往泰州会有什么结果。李齐一行人到了泰州城下,张士诚马上令人打开城门,可李齐入城后便感到气氛有些不对。原来,这时张士诚的部众已达万余人,攻占泰州后士气高昂,群情激愤,拒绝投降。张士诚让李齐进城是想把他作为人质,可怜李齐未等传达朝廷旨意和辩解便被扣押起来。后来义军内部发生矛盾,张士诚平息内讧后降元。河南江北行省授给他官职。张士诚为讨好元,放出了李齐。李齐回到高邮府,正当府中庆贺李齐平安归来、泰州事态已平息的时候,风波又起。张士诚降元后,河南江北行省派参知政事赵琏镇守泰州,张士诚趁赵琏无备,再次起兵反元,占领泰州,杀死赵琏,接着开进得胜湖,在湖旁安营扎寨。不久,又攻克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在江北、淮南一带声势很大。河南江北行省一面派兵征讨,一面加强对距离泰州、兴化仅百余里的高邮府的防守,派左丞偰哲笃和诸宗王率军镇守高邮。李齐则出守高邮外围,守卫甓社湖。
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中旬,张士诚派水陆两军袭击高邮,屯兵在高邮东门。张部士兵在城门外一边大喊,一边用火筒、火镞射死、射伤许多元兵。驻在高邮城的官员听到城外喊声震天,早已魂飞胆丧,纷纷逃跑。李齐得到张士诚攻城的消息,急忙率军赶回营救高邮,但当他赶到城下时,高邮城门紧紧关闭,义军已经占领了高邮。李齐知道单凭自己的人马一时难以攻下,只好退回甓社湖。这时,张士诚已将兴化、高邮、得胜湖连成一片,势力达到宝应县。元统治者看到此时的元朝已是千疮百孔,于是,对各地义军采取进攻和安抚并用的政策。顺帝下诏,凡是叛逆者只要不再与朝廷为敌都可赦免无罪,并以万户告身招降张士诚。诏赦到了高邮,河南江北行省派人送与义军。不料,张士诚对送诏的使者说: “一纸诏书休想招降我。让你们李知府来,如果李知府能亲自来一趟,我就去当万户告身。”原来,张士诚看到各地义军纷纷建立政权,自己的势力在不断强大,元政府已是狂风大浪中的一叶孤舟,因而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他痛恨所有的朝廷命官,能捉一个就杀一个,上次放回了李齐,他一直不甘心,现在正好有机会可以诱使李齐来。河南江北行省再次将李齐派往张士诚的军中。对上次张士诚的行为,李齐仍心有余悸,虽然李齐与张士诚没有很多的接触,但他感到张士诚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现在又点名要他去,他知道自己前往是凶多吉少。但行省的命令他是不能违背的,听天由命吧,如果张士诚能降元,自己就算替朝廷解除一份忧虑; 如果张士诚没有降意,不会像上次那么轻易地放过自己了。李齐虽是文人出身,但在两军阵前不能死在疆场上而是自投罗网,他总是有些不甘; 但如果不去,那便是抗命,作为朝廷命官,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违命之事。李齐没有带任何人,只身前往高邮。
高邮,这是李齐做了10多年父母官的地方,李齐熟悉这里的每扇城门,每条街道。如今,高邮城墙竖着一面大旗,旗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张”字,把守城门的军卒手中握着自造的武器。李齐入了城,尚未见到张士诚便被押到狱中。李齐心想: 与其等待贼寇处置,不如试试看能否说服张士诚。于是他大喊: “叫张士诚来见我! ”可是任凭他怎么喊,还是无人理睬。河南江北行省的官员见李齐去而不回,便派人乔装入城打探,得知张士诚无降意,李齐已被关押在狱,便派军再次攻城。一天,关押李齐的牢门开了,李齐被押着向城门走去,尽管这时李齐已是憔悴不堪,但走起来还是不失文雅。李齐一边走一边想: 张士诚不会轻易放自己回去,那么,到城门干什么呢?李齐很快被带到城门楼上,他一眼就看见了坐在两列卫兵中间的张士诚,随后又望见了城门外元军的营帐。张士诚命李齐跪下,李齐正色道: “朝廷何负于你?你弃信逆天,罪在不赦,我堂堂元廷命官,膝盖如铁,怎能为你等贼寇屈膝! ”张士诚恼怒,让两个卫兵上前按倒李齐,李齐挣扎着站起,大声痛骂,张士诚又命人将其按倒,用兵器搥碎李齐的膝盖,李齐痛得晕了过去,醒后仍是大骂不止,张士诚恼羞成怒,对李齐,凌迟处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803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