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掌机务
曹鼐,字万钟,宁晋(今属河北)人。燕赵古多悲歌慷慨之士。曹鼐从小粗犷豪爽,有大志。母早殁,事继母如生母,以孝闻。宣德(1426~ 1435)初年中举,授代州(今山西代县)训导,曹鼐上疏,请改授别职,遂授泰和县(今属江西)典史。泰和县在江西中部,赣江岸边。典史乃知县属官,每县一员,连品秩都没有,是个收发公文、缉捕盗贼、看守囚犯的小吏。
一次,曹鼐追捕一伙盗贼,捉了一名女贼,此女有倾城倾国之貌,曹鼐见了心动。为了提醒自己切勿轻举妄动,他拿来一张纸,手书“曹鼐不可”4个大字,点燃焚之,烧完再写一张,再焚之。一晚上写了数十张,烧了数十次。
宣德七年(1432),曹鼐奉知县之命督工匠至京师服役,上疏乞求参加顺天乡试,再次中举。翌年二月,参加礼部会试中选; 三月殿试,一举夺得第一甲第一名。宣宗皇帝下诏赐宴,于礼部举行。进士赐宴礼部,自曹鼐始。
中状元后,曹鼐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过了二年,即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立,是为英宗,年方9岁,军国大政悉听太皇太后张氏裁决。太皇太后委政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正统元年(1436),曹鼐出任经筵讲官,为英宗讲解经史。这个帝师职位素以德高望重或饱学之士充任。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百官晋爵,曹鼐进为侍讲,赐三品章服。
至此,曹鼐仕途平淡无奇。
他的命运的转折,是在正统五年。这次转折,是王振促成的。
王振,蔚州(今山西蔚县)人,年少时自阉入宫,被派往东宫,侍奉皇太子朱祁镇。他善于迎逢,深得朱祁镇欢心,两人形影不离。朱祁镇即位后,把他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宫廷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掌管宫中礼仪、刑事,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奏疏。起初,慑于太皇太后和“三杨”的权威,王振还不敢放肆。但渐渐地,他便狐假虎威,放肆起来,不把“三杨”放在眼里。有时他奉太皇太后去内阁问事,“三杨”等阁臣尚未决断,他便自作主张。杨士奇大为恼怒,一连3天不上朝。
一天,他对杨士奇、杨荣说: “朝廷大事一直有劳二位,二位年老,也该疲倦了吧?”
“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士奇气呼呼地说。
杨荣道: “我辈衰老,无力效命,当择后生可任大事的,以报圣恩。”
王振听杨荣这么说,高高兴兴地走了。
杨士奇责怪杨荣失言,杨荣说: “他早就厌恶我等了,一旦皇宫内飞出片纸,令某人入阁,怎么办? 不如先选一二贤人,同心协力,还可有所作为。”杨士奇深以为然。
第二天,“二杨”遂奏请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及马愉入内阁效力。诏准。
曹鼐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
曹鼐其人,表面上很柔和,让人觉得容易接近,但实际上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处事果敢,从不拖泥带水。他很熟悉官场上周旋应酬那一套,多么繁杂的政务都能应付自如。他入阁不久,杨荣病死; 杨士奇年已75岁,体弱多病,很少去内阁视事; 杨溥为人谨慎,每入朝,总是循墙而走,缺乏进取、开拓性。故朝政大事,多由曹鼐决断。
英宗很欣赏曹鼐,擢他为翰林学士。正统十年,进官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二、土木堡殉难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分四路大举入侵。
瓦剌是蒙古族的一支,宣德十年,瓦剌部酋长脱欢吞并了鞑靼的阿鲁台部,势力强大起来。正统四年,脱欢死,其子也先嗣立,执掌大权。也先继续扩张势力,同时,年年向明进贡,使英宗放松了警惕。也先的势力向西伸展到新疆,向东达到辽东。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以明曾答应把公主嫁给他儿子又自食其言为借口,大举入侵。
明对瓦剌缺乏必要的防御,兵备松弛,塞外城堡一一陷落,只剩下一座大同城(今属山西),孤零零地被也先围了个水泄不通。
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恐,英宗匆忙命驸马都尉井源等4名将领统兵万人前去迎敌,并紧急召集百官开会,商议对策。
王振竭力主张英宗御驾亲征,阁臣曹鼐、张益,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谦等力陈不可,他们认为,当务之急,应加强边防力量,重申号令,蓄锐以待; 塞外秋暑未退,草木不丰,水源奇缺,不宜用兵。但英宗一贯听信王振的话,遂命太监金英辅佐弟弟、成王朱祁钰留守京城,阁臣曹鼐、张益,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扈驾随征。发兵50万人,限3天之内准备完毕,待兵出征。
七月十六日,大军从北京出发,向大同方向开进。由于时间仓促,动用兵力大,准备极不充分。
群臣望着杂乱的行军队伍,极为担忧。曹鼐更是忧心重重,他试图再做一次努力,拯救大明。他于行军途中联络随征的众御史,鼓动他们说,此番出征凶多吉少,但不杀王振,皇上绝不会返回。如今,天子蒙尘,六军丧气,对王振早就恨之入骨,如果用一名武士在驾前摔杀王振,大家一同历数他误国罪行,局面定可挽回。御史们听到这般“胆大妄为”的言论,一个个吓得不敢吱声。曹鼐无奈,又去找英国公张辅商量,也没得到支持。曹鼐只好放弃自己的打算。
也先得知英宗御驾亲征,佯装败退,诱使明军深入。
英宗带着曹鼐等人向西行进,出居庸关,过怀来(今河北怀来东南),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一路上风雨连绵,人困马乏,军中乏粮,僵尸满路。曹鼐、邝野、王佐等人屡次劝驾回京,王振大怒,命邝野、王佐两个尚书跪在草丛中受罚,从早一直跪到晚。钦天监监王彭德清以天象示警说,继续前进,于皇上不利。王振骂道: “你知道什么! 若果真如此,也是天命!”
曹鼐见状,对王振说: “我们做臣子的死不足惜,但皇上关系天下安危,岂可轻举妄动?”王振置之不理。
八月初一,英宗率众官兵进入大同。也先早已撤走,明军未遇任何抵抗,英宗和王振很得意,打算“乘胜”追击。这时,藏在草丛里的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见皇上来了,从躲身的地方钻出来,把瓦剌人的情况密告王振。英宗和王振听说也先是在诱敌深入,惊恐万分,匆匆班师回京。定襄侯郭登对曹鼐、张益说: “从这里去紫荆关,才40余里。车驾应从紫荆关入。”曹鼐、张益深以为然。王振却要走居庸关,这样可路过他的老家蔚州,让皇上临幸他的故乡,耀武扬威。正走着,王振忽然想到,50万大兵过蔚州,还不把他田里的庄稼踩坏了!于是,他又命令大军改变行军路线,掉头奔向宣府。
如此行军,如同儿戏。曹鼐一班大臣愤懑不已,却也无处发泄,只得随在英宗的后面,气呼呼地赶路。
也先闻悉英宗撤退,派骑兵日夜兼程追击。明军本有时间从容撤退,但经王振那么来回一折腾,丧失了大好时机,被也先的骑兵追上。明军殿后部队不敌,被也先的骑兵击溃。
十三日,英宗一行来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距怀来城还有10公里。王振因他的辎重车骑未到,拒绝进城,就在土木堡驻扎下来。兵部尚书邝野一再上疏说土木堡不可久留,王振将奏章截留不报。邝野无奈,径直闯进行宫,力请英宗迅速移驾。王振大怒,喝令士兵将邝野架了出去。
第二天,土木堡被也先的大军重重包围。
土木堡地势高,无水,士兵挖地两丈多仍不见水。断水两天,人马饥渴难忍。这时,也先设计,假意派人讲和,指挥军队诈退。讲和是英宗求之不得的,他立即命令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去瓦剌军中议和。王振见也先退兵,信以为真,立即下令移营取水。大军乱哄哄地走了一二公里,也先麾军围了上来,疲惫不堪的明军溃败,英宗被俘,曹鼐、张辅、张益、邝野、王佐等50余名大臣战死沙场。护卫将军樊忠见英宗被俘,怒不可遏,冲着王振猛吼一声: “我为天下诛此贼! ”举起铁锤砸向王振,王振一声惨叫,坠马而死。
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入北京,朝野大恐。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太皇太后和大臣于谦的坚持下,立英宗2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九月六日,朱祁钰即皇帝位,年号“景泰”,是为代宗。
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褒奖从征死难的官兵,追赠曹鼐太子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襄”,授给他儿子曹恩大理评事一职。
代宗既立,英宗就没什么价值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也先释放英宗,派人送他回北京。英宗在南宫当了8年的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机复辟帝位。他再临天下后,再次褒奖从征死难官兵,加赠曹鼐太子太傅,改谥“文忠”,官其孙曹荣为锦衣卫百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