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紫砂陶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09 评论:0

紫砂陶,因其所用的原料是紫砂泥,色泽紫红,故名。紫砂陶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以显出其质地美,紫砂陶主要是以造型取胜,并且以刀代笔,在器物表面施以浅刻,线条自然流畅。在我国,紫砂陶器的最着名的产地是江苏宜兴。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研究证明,宜兴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宋元时期,宜兴制陶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到明代中期,宜兴制陶工艺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其陶制品开始名扬海内。而宜兴也因此享有“陶都”之美誉。明清时期,最流行的紫砂陶制品要属茶具了。饮茶是我国人民相沿已久的一种传统习惯。而宜兴紫砂陶茶壶与其他瓷壶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用紫砂壶泡茶,茶味更醇。此外,使用紫砂壶还有三大优点。一是这种紫砂壶使用越久,即使不放茶叶,空壶注入沸水,也会发出醇郁芬芳的茶香,而且还有茶味。因为紫砂壶具有多孔性,器壁能吸收茶汁,时间一久,形成“茶锈”,经沸水冲泡,这种“茶锈”就会散发出茶香。二是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久,就越发光润。紫砂壶有“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特点。三是它具有耐冷热急变性和较低的热传导性的特点,使沸水注入不开裂,使用提携不烫手,保温程度好的优点。四是使用紫砂壶,茶不易变质。五是紫砂泥色多变,令人回味无穷。因此,紫砂陶器风行海内。

明代是紫砂壶创作的极盛时期。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他原名龚春,在吴颐山当书僮,曾在宜兴湖沱的金沙寺里看到和尚智静炼土制壶,于是仔细研究制陶技术,不过几年光景,供春的紫砂壶就被世人所珍爱并争相购买,供春从此专以制作茶壶为业,人们称他做的壶为“供春壶”。供春所制的茶壶质朴古雅,名噪当时,但是传世的供春壶非常罕见,只有一件树瘿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龚春以后,宜兴紫砂器的制作工艺发展更为迅猛,至万历年间,已是名匠辈出,百品争艳。有时朋、董翰、赵梁、元畅、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名匠。这一时期,除风行紫砂茗壶类陶器之外,紫砂陶塑工艺品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着名艺人陈仲美,把瓷雕艺术和制壶巧妙结合,善于重镂叠刻,同时还制作各种紫砂香盒、花盆、辟邪、镇纸等小巧物件。到了清代,紫砂器除了以往的紫砂红泥色外,又有黄、白、乌等花泥色制品,种类以壶、杯、盆、盒、罐、尊、盘等为多。而且清代紫砂器的式样繁多而奇特。仿古铜器式的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等,借鉴于花果造型的有:菱花、束腰、水仙、蓬方、垂莲、花生、荸荠、茨菇等等。此外,用紫砂泥制成的果品,如香蕉、花生、核桃、白果;制成的动物如螃蟹、伏牛、神兽等也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清代宜兴“紫砂器”的制作,以清初名匠陈鸣远及清末高手陈曼生最具盛名。清初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号鹤峰,又号壶隐,他所制的茶具和陈设品式样多变,瓜果之类的像生紫砂器十分逼真,目前传世的大量紫砂瓜果,多数都是陈鸣远的作品。而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书画篆刻家陈鸿寿,号曼生,他和当时名匠杨彭年合作,陈曼生设计壶式,杨彭年制壶,在壶泥半干时,陈曼生以竹刀刻上诗句或图画,创造了书画篆刻和紫砂工艺密切结合的新风尚,当时号称“曼生壶”。从传世品中,各种形制的紫砂壶集花卉、鸟虫、山水、树木于一身,并附有书法、绘画、篆刻、印章等,再加上其深沉的色泽酷似古铜器,更显得别具一格。

紫砂器良好的实用功能及独特造型的东方艺术风格,不仅在国内为世人所珍爱,同时也博得了欧洲宫廷和贵族们的喜爱。明末清初由葡萄牙人传入欧洲后,吸引了欧洲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爱好和注意。欧洲人称它为“红色瓷器”或“朱砂器”。有人甚至不惜千金购买一壶一碟。紫砂壶在日本也有“名器名陶天下无类”的赞语。从明代开始,日本已成为我国海外最大的紫砂市场。此外,还远销墨西哥、智利、秘鲁、印尼、泰国等地。由此可见,宜兴紫砂早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了,以其独具的质朴雅秀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7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梓人遗制
下一篇:字舞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