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34 评论:0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七千年以上实物可考的历史。三千年前已形成用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群体布置方式,对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有重要影响,其木结构技术属于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群组布局、园林和城市规划上都独树一帜。中国建筑形成颇具艺术魅力的中华风格。

在房屋建筑方面,以始终沿用木构架为特点。从考古资料分析,七千年前已出现榫接木构架房屋。春秋时代,已造出木构架与土台结合的巨大的台榭。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能建造出像阿房宫、未央宫、建章宫以及井干楼、凤阙等高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中国采用木构建造房屋的优点是由于以构架承托屋顶或楼层重量,墙不承重,只起防护、隔离作用,内墙可以随意拆除,形成敞厅,外墙上也可以任意开窗子,也可以是无外墙的亭轩。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受防潮、防雨等限制而形成了一些独具的建构布局特点,即外观上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以防潮,上有出檐较大的房顶以防雨,使外观形成台基、屋身、屋顶三个明显部分。而且屋顶又有硬山、悬山、庑殿、攒尖等不同形式。屋面凹曲,屋角上翘,使用斗拱,油饰彩画。

在建筑布局上,从考古发掘资料来分析,早在商时城市布局已具雏形。初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形成院落布局上的特点。据文献记载,宫室布局,路寝在最北,往南第一道设路门,第二道设应门,应门左为社稷,社稷南为社门,右为宗庙,宗庙南为庙门。应门外第三道门为雉门,第四道门为库门,第五道为皋门,即南门,也是以南北为一中轴线展开布局的。这一特点贯穿中国古代宫室群布局的始终。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的城市和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为居民区,小城为宫城。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秦代建筑,成就超过战国。西汉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布局重要特点是,城内宫殿不居正中,各宫前都建有巨大的阙,主殿仍为台榭式。三国时,都城建筑出现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新的布局方式,全城先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其它均为宫室苑囿,主殿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属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当时修建的曹魏邺城就是这种布局方式。南北朝时,北魏洛阳宫城布局又有新特点,衙署分列宫前大道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廓,建了20个里坊。

隋唐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第二个高峰。隋立国所建新都大兴(即后来的长安),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前最大的城市。城内有108个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衙署均集于皇城之内,这是隋代首创。唐代时,仍都隋都大兴,但改称为长安。宫殿因隋之旧,新建有大明宫、上阳宫等,建筑已采用统一模式。唐代最着名的建筑是在洛阳建造的明堂,高约86米,3层,底层四柱并用。仅十个月即告竣。盛唐、中唐,达官显宦宅第豪华,其精美程度均属空前,宅园也颇有发展,佛寺大盛。北宋城市建造布局上又有重大变革,开始临街设店,沿巷建住宅,突破了春秋以来的封闭并实行宵禁的坊市制。此后,城市建造均沿此格局。其官式建筑融中原与江南特点于一体,以风格绮丽,装饰繁复,手法细腻着称。南宋建筑成就在园林上,当时能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的特点,布局上与诗、词、画意结合,造景幽邃,意境深长,对中国后来园林建筑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金灭北宋,掳其工匠,故其宫殿及官式建筑多因袭北宋。元代官式建筑继承金代传统,但很多地方仍保留宋式特点。明代初都南京,成祖改都北京。北京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于1420年建成,南北中轴线长近8公里,城门、宫门、宫殿及钟鼓楼有二十余座,气势极为宏大。宫殿木料全用楠木,屋面满覆琉璃瓦。重要的州府县城的城墙都用砖包砌,修建城楼。明中叶还修筑了万里长城,有些段落也用砖石包砌,工程极为险竣、巨大。清代官式建筑延续明代而发展。突出成就在造园上,如北京造有圆明园、颐和园、三海等,于承德建有避暑山庄,所造园能吸收南北园林之长,气象恢宏,景物富丽。同时南北各地私家园林也蔚然兴起,江浙一带所造之园成就最高,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

在建造所用材料上,瓦的发明和应用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根据考古发掘,我国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北魏时又出现了琉璃瓦,此后,中国宫殿建筑上使用琉璃瓦覆顶一直延续到清,金碧辉煌,形成中华古代宫殿建筑独特的外在景观。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