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古代的纺织和印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36 评论:0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纺织和印染,在传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纺织和印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纺织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状态,穿上了既可遮羞又可御寒的衣服;而印染则使人类的服饰变得五彩缤纷。正是由于纺织和印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人类才一步步进入文明时代。因此,一部纺织和印染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中国服饰文化史。

我们祖先最早的服装是兽皮和树叶,然后发展到利用植物表皮编结网衣,而后进一步将撕扯细了的葛麻纤维用手搓拈编成衣物,以至于出现了利用简单的纺织工具纺缚纺纱和利用踞织机编制织物,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纺织生产的开端。大约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最初原始的纺纱工具——纺缚,用来给纤维加拈,纺出丝线。但这种手工劳动的产量和质量都很落后,也很费力。到了汉代时,人们在实践中逐渐改进了纺纱工具,出现了手摇单锭纺车,成为纺织手工生产的重要工具。它虽然结构简单,但采用了绳轮传动,所以纺纱能力比纺缚提高了20倍。以后,又出现了脚踏纺车和水力纺车,它们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有显着的提高。宋末元初时的黄道婆把黎族姐妹们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乌泥泾,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技术,使松江地区成为当时着名的棉纺织中心。元代还出现了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一昼夜可纺出100斤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我国最原始的织布工具是在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管状骨针、打纬木刀和骨刀、绕线棒等,原始人采用“手经指挂”的织布方法。秦汉时期,人们又创造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斜织机的生产效率是原始织机的10倍。宋末元初木匠薛景石在他的巨着《梓人遗制》中清晰地绘有立机子、华机子、罗机子和布卧机子等织机的具体型制。使织机制造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推动山西乃至全国的纺织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伴着提花机的诞生,五彩缤粉、色彩斑斓的纺织品问世了。据史料记载,周代时已有较为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多色提花的锦了。秦汉之际,在织造工艺上已使用了分组的提花束综装置,以及用地经和绒经分开提沉的双径轴机构。汉宣帝时陈宝光妻对提花装置进行了改进,制成了“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的提花机。三国时,马钧又成功地把提花机改成十二综,十二,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织出的花纹图案更为新奇自然。到了宋代,出现了大型提花机,有双经轴和十片综,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她们互相呼应,能织造出复杂的花纹。明代又出现了能织造绚丽多彩的四川蜀锦和南京云锦等极复杂图案的提花机,堪称当时世界第一。我国古代用以织成布帛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一直是丝和麻,唐以后从外国引入了棉花,用麻织成的叫“布”,用丝织成的叫“帛”。我国的麻、丝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质量高超。

我国的印染技术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我国古代所用植物性染料,按化学性质和染色方法可分作3种:第一种是直接性染料和盐基性染料,如栀子中的黄色素可直接染于天然纤维上。第二种是媒染性染料,如茜草中的红色素必须通过含钙铝较多的明矾作媒介才会产生鲜亮绯红的色淀。第三种是还原氧化染料,如靛蓝的提取方法。在染色工艺方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较高的认识和实践,总结出许多经验。商周时期,就能利用红、黄、蓝三种原色套染出多种色彩来。经过汉、唐时期染色工艺的发展,到了明代,我国的染色工艺达到高峰。据《天工开物》记载,单是红色,就有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等多种分别。我国传统印染业中的印花技术是指在木板或石板上刻上花纹图案,再涂上各种色彩,最后印在纺织品上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殷周时代采用绘画的方法印花。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凸版印花技术流行起来,西汉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纱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秦汉时期又出现了镂空版印花法,又叫“夹缬”,是用锋利的刀在白铁皮(或浸过桐油的硬纸板)上根据花纹图案雕刻镂空而制成的。此外,我国古代流行的印花方法还有绞缬、蜡染和碱剂印花等。尤其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法,生动朴实,富于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构成的一个大家庭,各民族的纺织和印染独具特色,如海南岛的黎族纺织历史悠久,纺织技术也非常先进。元朝汉族妇女黄道婆就曾学习了那里的纺织技术,并传入大陆,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纺织业的发展。盛行于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中的蜡染,技术独特,结构严谨,风格朴素,装饰性极强,在我国印染史上独树一帜。其他各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壮族等,纺织和印染也都有独到的特色和贡献,不仅丰富和美化了中华民族的生活,而且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妇女是纺织和印染的主要劳动者,正是因为她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服饰灿烂夺目,成为世界各民族服饰史上的一支奇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蚕桑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赋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