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64 评论:0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经历了一条由简单到复杂、布局由松散到规整的道路。中国最早的城市建筑出现在商代,以郑州商城遗址为代表,城墙周围全长6 900米,都是用夯土分段筑成,横断面呈梯形,平均底宽约二十米,顶宽约五米,高约十米。在城内东北部约六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几处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据推测是商代王都和宫殿的遗址。商代时期的城市建筑还处于城市建设的初始阶段,因而呈现出简单朴素的建筑风格。东周时代由于经济的繁荣,诸侯国的兴起使城市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已经发现的当时城址有洛阳王城、临淄齐城、侯马晋城、邯郸赵城等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齐城,周长为14258米,城内都有高台屋瓦的遗存,说明当时的城内有宫室台榭等建筑物。到秦朝时,始皇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把各国的建筑技术和样式都应用在建筑领域,秦长城便是中国最长的一道城墙,这一工程是在战国时期秦、魏、齐、燕、赵等国原有边墙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各种建筑及其形制基本形成的阶段,在城市建筑方面,两汉时代出现了不少通都大邑,其中以长安、洛阳两城为最着名。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城西北约十公里处。周长22.5公里,城墙下部宽16米,全部用黄土夯打版筑,城四周每面有三扇门,门上又有洞三个,每个洞宽大约8米,可通车马和行人。由于长安城墙是在建筑宫殿之后所筑,加上城内有渭水流经,所以城墙外形不够规整,但是城内街道宽阔平直。长乐、未央二宫坐落城南,桂宫座落城西。南城之外有规模巨大的礼制建筑群,西城之外还有上林苑和建章宫。汉长安城的城市建筑及其布局,基本上被后来各朝代所沿袭。魏晋时期的城市建筑便承袭汉制,宫室都建在都城中心的偏北处,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布局。魏时,还出现“三朝”制的建筑布局,即在东西向横列三座宫殿,再以正殿为主纵列两组宫殿,这种纵列三朝制度在隋以后被各朝沿袭而用。魏晋时期的城市规划明显优于汉代,在整个布局结构上更加清晰集中。

隋唐两代的城市建筑均有较大发展,都对长安城进行了继续建设。唐时的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和宫城三大部分,外廓城南北宽8651.7米,东西长9721米,城墙厚12米,每面城墙都开设三个门,门上都有城楼,皇城位于外廓城北部的中央位置。皇城内北部是宫城。皇城与宫城之外有东市、西市和108坊。唐时长安城布局方整,街道平直,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城市建筑。宋代以后,首次打破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形成按行业成街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娱乐性建筑大量沿街兴建。以东京开封都城而言,规模远不及唐长安城大,虽有三道城墙,宫城周围不过五里,内城十八里,外城也只有三十八里,街道也不如唐长安街那样笔直,但布局充满灵活华丽的特点,取消了过去沿袭的用围墙包围的里坊和市场的形式,所有住宅、店铺和作坊都临街面,都市中不仅有宫殿、佛寺,更多酒楼、货行和伎馆,宋代的城市建筑更追求自由随意,灵活而又不失规矩的风格。金元两代,虽然在少数民族统治下,但城市建筑依然采用“宋制”和“汉制”,如元代大都燕京城东西宽13里,南北近15里,十一门的外城和城内南部中央的皇城、宫城以及街巷、寺庙、衙署、宫殿,其布局都承袭“汉制”。明、清两代的城市建筑尽管在规模上都要大于前代,但是在建筑形式上都不脱离传统格局,这两代中最典型的城市建筑要数北京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在元大都城市建筑基础上对北京城重加修整,至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在城南加筑外城,形成较完整的规模。内城东西6 650米,南北5 350米,方圆有28里。内城中心偏南筑有皇城,东西2 500米,南北2 750米。皇城之内又为宫城(紫金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以宫城内的三大殿和后三宫为中轴,左右文华、武英两殿和其后的左右六宫两翼向前后左右伸展。皇城前的天安门左右分别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这种布局传统体现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体制。北京城内的官署民居、工商市井以及礼制建筑都以轴线为据整齐地座落两侧。这种布局是唐长安城的沿袭和发展。

总之,从中国城市建筑由简入繁、由松散到规范的建筑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建筑的显着特点,即:中心突出、左右对称、前后均衡,并通过轴线将整个城市建筑联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中国城市建筑的这种风格与中国人喜平衡对称、讲究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4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蚕桑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赋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