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古代蚕桑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92 评论:0

我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织丝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绢丝织物的国家,这是全世界各国早已公认的事实。然而养蚕取丝这一奥秘在远古时代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却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据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秉至高无上的天帝(伏羲化身)的玉旨,在人间教民养蚕,人们才学会了养蚕取丝。这当然不足信,因为像养蚕这样伟大的发明,只能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不过,这一传说却说明,我国蚕桑历史是非常悠久的。1958年,考古工作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绢片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为每厘米40根,粗细均匀,丝带组合,观察为10股,每股单纱3根,共计单纱30根编织而成。这说明,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距今5 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广泛地利用蚕丝作为织物原料了。蚕原来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见远在殷周之前,我国就以开始人工养蚕。《诗经》的《豳风·七月》描述了西周初期有的蚕桑生产活动,它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大意就是:在那春光明媚的二月艳阳天,树梢上黄莺鸟儿叫声悦耳好听;一群养蚕的姑娘们,背着采桑筐,沿着桑树的行间的小道慢慢走来了,她们在仔细地选摘喂养小蚕的嫩叶。许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一位瑞典女科学家西尔文曾详细研究过殷代两件铜器上的残绢遗痕,她认为中国在殷代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绫织的高级阶段”。在河南安阳和山东益都等地的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说明蚕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到了周代,人们一方面继承了殷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把他们在岐山周原地方世代形成的较先进的农业技术带进了中原,蚕桑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传播开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通过长期养蚕实践,历代蚕农在养蚕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家蚕经过长期的饲养和选择,其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养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蚕丝比三眠蚕优良。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内养多批蚕。一千六百多年前,已利用低温抑制蚕卵使之延期孵化的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为能在一年内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

古代蚕农还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早在二千四五百年前的古文献中,已经有了蚕的病状的准确记载。蚕病的威胁,也很早引起了古代统治阶级的重视。《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意思是说,要在民间物色精通栽桑养蚕并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要用重赏聘请他们讲授技术经验,采纳他们提出的防病技术措施,并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对这样的人才要免除他们的兵役和劳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养余月会》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上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的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传染蔓延。

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蚕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是我国古代养蚕技术上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另外,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此一异也。”这就是说,雄蚕和雌蚕杂交,产生了优良的蚕种。发展养蚕业,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开始人们利用撒子播种来繁殖桑树,后来发明压条法,并把它应用在桑树繁殖上。这种方法比用种子播种大大缩短生长时间。宋、元以来,南方蚕农又把果树嫁接技术使用到桑树上,这对老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桑叶质量,周代已经讲究修整桑树的技术。《玕胜之书》记述了一种树形低矮,枝嫩叶肥,宜于养蚕的地桑的栽培方法。

我国是世界养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养蚕的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据史料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传说中国的养蚕方法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传到外国。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到日本去传授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公元250年前后,卑弥呼女王年老身死,壶与为王,根据《三国志·魏志》上记载:“壶与遣使献给魏齐王曹芳……异文杂锦二十匹。”这说明在公元三世纪中叶,日本不仅已有蚕桑业,且丝织技巧已发展到能织“锦”的地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丝绸,因为质地优良,受到世界广大人民的喜爱。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中亚细亚。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大体就是沿着张骞的道路,即沿渭水西行,循着河西走廊至敦煌,由敦煌分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西南出阳关,至楼兰,今若羌东北,缘昆仑山北麓西行,经于阗、莎车等地。翻过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再往西可达条支(今波斯湾口)、黎靬(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北路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至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缘天山北麓西行,经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今里海、威海间),再往西南经安息,再往西即达黎靬。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由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等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蚕丝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中国的乐器
下一篇:中国古代城市建筑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