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中国的楹联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42 评论:0

又称对联,俗称“对子”。除夕张帖者又称“春联”,挽死者又称“挽联”等。它是由两句并列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结构相应、平仄相对的文字组成。是汉语的艺术,也是汉字的艺术,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明成果。它产生于中国古代新春时于门上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曾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遂令楹联发轫。

到了宋代,文人学者争相题对,渐发展到在楹柱上使用,于是这种由两句组成的“对子”有了“楹联”之称。明清两代是楹联的成熟期,特别是清以来,中国的楹联发展达到全盛,无论就对联的数量、质量,还是类别来讲,都异常明显地超过了前人,涌现出了像纪晓岚、郑板桥、何绍基、林则徐、梁章钜、彭玉麟、俞曲园、左宗棠、曾国藩等一大批撰联高手,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记述楹联的着作。今天,楹联仍有广泛用途,被经常撰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中国的乐器
下一篇:中国古代城市建筑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