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制钱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76 评论:0

制钱是通宝钱体系的一种特殊类型。明朝规定其本朝所铸钱币为“制钱”,前朝的钱统称“旧钱”。制钱和旧钱可以同时并行流通,但在兑换比价等方面有差别。制钱流行于明、清两代,大约共五百多年。清代制钱的消亡,标志了钱币流通历史的结束。制钱的形制,仍然继承了通宝钱的圆形方孔,其名称也是以各朝代皇帝的年号为钱名,所以也属年号钱。如:洪武通宝、宣德通宝、永乐通宝、崇祯通宝、万历通宝等。最早的制钱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于洪武八年(1375)铸造的“洪武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等五种钱,钱背右边分别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等字。洪武通宝由中央集中铸造,明政府规定洪武钱的成色应为百分之百的铜。由于明政府在货币体制上比较重视纸币,所以对铜钱的铸造和使用,也是时禁时放,宣德到嘉靖的几十年间完全停铸和禁用铜钱,嘉靖六年(1527)由于发行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才又恢复铸钱,嘉靖年间还补铸了从洪武到正德的九个年号钱。

清朝在未入关之前,已在满洲铸钱,满文名为天命汗钱,汉文即天命通宝,仿天启大钱形制。顺治入关以后,开铸“顺治通宝”。清代顺治年间始定钱法,规定钱的成色是七成红铜,三成白铅,一千文为一串。此外,还规定了五种钱式,即:顺治钱一式,为光背仿古钱(钱背无文字),顺治元年至四年(1644~1647)铸,每十文等于银一分,银一两值一千文;顺治钱二式为仿唐开元、明洪武钱制,钱背面有一个汉字,标明铸造机关的局名,当时各省铸局共22个,即:户、工、陕、临、宣、蓟、原、延、西、云、同、荆、襄、河、昌、宁、江、浙、东、福、阳、云,顺治元年铸(1644);顺治钱三式为一厘钱,顺治十年铸,钱背右侧有铸造局名,左侧有“一厘”二字;顺治钱四式为顺治十七年(1660)铸行的,钱背有两个满文:“宝源”、“宝泉”,是宝源、宝泉两局所铸造的;顺治钱五式为钱背有满、汉文各一字标志铸造机关的局名,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行。顺治以后各朝每改一次年号就铸一种年号钱,从康熙通宝到宣统通宝共10种。康熙晚年还铸造过一种“熙”字写法不同的康熙通宝,即此钱熙字写法是多变体的,金光闪闪,质地精细,据传其中含有三厘黄金,民间传说此钱是熔化庙宇中的金罗汉铸造的,所以又名为罗汉钱。还有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钱币就是专行于新疆地区的普尔钱,它自成系统,本来在伊犁等地流行,纯铜铸成,又名红钱。钱身小而厚,圆形,无方孔。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铸,掺铅锌,面文为乾隆通宝,钱背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地方名,中间有方孔。嘉庆五年(1800)规定铸造额八成为嘉庆通宝,二成为乾隆通宝,以后各代均照此比例铸造。清末制钱曾一度使用过机器制造,称为机制钱,但因成本高,所以流通不广。咸丰时期制钱制度混乱,由于咸丰大钱的发行造成了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制钱的流通。清末制钱的突出特点是“混乱、轻小、粗劣”。到了光绪年间虽然几次整顿制钱的流通,但随着形势发展和客观的需要,制钱本身已成强弩之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被最终挤出了历史舞台,它随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消失,不得不让位于铜元和银币。

顺治通宝

(顺治一式)仿古钱

(顺治二式)背汉字一

(顺治三式)一厘钱

(顺治四式)背二满文

(顺治五式)

咸丰大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6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志人小说
下一篇:治病求本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