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57 评论:0

深衣,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类服饰。一般以麻布、白布为之。以上衣下裳连在一起为特征。《礼记·玉藻》云:“朝元端,夕深衣。”又《王制》载:“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而祭,缟衣而养老。”《礼记·深衣篇》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制作时犹上下分裁,中有缝连接。下裳用六幅,每幅又交解裁之为二,计有十二幅,有上下之杀(即削幅),裳旁有续衽钩边。深衣之裳,上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此衣用途最为广泛。《深衣篇》曰:“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此服由于易制不费料,穿着较为普遍,上至圣人天子,下自庶民百姓都穿深衣。深衣的形制历来注释较多,相同认识者认为裳之一旁相连,一旁有典裾掩之。但对裳的十二幅剪裁方法上说法不尽相同,一说裳中间以四幅布正裁为八幅,旁二幅用斜剪为四幅;一说每幅都交解裁剪,使一头狭,一头宽,狭在上,宽在下,可适合腰缝。这两种裁法,都合前后十二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深衣之制对历代服装产生过深远影响。汉代命妇以此为礼服;唐代袍下加襕;宋代士大夫复制深衣而服;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都曾采用深衣制。袿衣,汉代妇女常着的服式,其形制与深衣基本相似,只是服装底部,有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的衣饰。刘熙《释名》称:“妇女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裤褶,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服饰。刘熙《释名》云:“裤,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汉史游《急就篇》卷二云:“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裤褶的基本样式,较汉族服装紧而窄小,衣长与膝齐,裤管宽松,下长至足,冬天有外加披风的。它是以缚裤及褶衣两部分组成一套服饰。缚裤的种类不多,流行时间不长,只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朝这一阶段,出现了折裥缚裤的形式。褶衣,各有不同样式,单衣袖就有宽、窄、长、短等不同形制,衣襟也有变化,除大襟外,更多采用对襟,有时将衣襟下摆,裁制成两道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间部位形成一个小小燕尾。据《宋书》、《隋书》记载,凡是穿裤褶,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裤管的膝盖之处紧紧系扎,以便行动。裤褶的束腰,一般多用皮带,贵者多镂饰金银。裲裆是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服饰。刘熙《释名》云:“裲裆,其一当胸也,其一当背也。”《释名疏记补》云:“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这种衣服无袖而短,通常着于衫内或衫外。襳髾,魏晋南北朝时妇女服装。一般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即是“髾”。“襳”是从围裳中伸出的飘带,由于飘带伸得很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尖角,如燕飞舞,故有“华带飞襳”之说。起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去掉长可及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大大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胡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借鉴处在西北的东胡、楼烦等少数民族服饰而制作的一种服饰。这种改变主要是废弃上衣下裳,即废去下裳,只着裤子,便于骑马矢射。《事物原会》引《舆服杂事》云:“赵武灵王有裤褶之服:”按所谓褶,即衣之在其上者,也是着之于外的。其形为短身而广袖的袷衣。一说为一种左衽短袍(左衽是胡人衣式特点)。并改履舄为靴,便于乘骑。《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到赵武灵王始服。”另外,唐代流行的源于西域地区以及印度、波斯等国的服式,也认为是胡服。主要流行于妇女之间,典型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棉鞋。襦,一种短衣,最早时一般多作为亵衣(即内衣)。以后由于式样紧小,便于作事,而被作为外衣穿着。到了唐代,一度成为妇女的主要服饰,宋代因袭不改,但大多数为下层妇女所穿着。有些贵族妇女也穿,但一般多作为内衣,外面加有其他服饰。

袄襦,是宋代下层妇女常服,其形制为腰身和袖口都比较宽松,颜色也比较清淡,通常采用间色,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色,或素或绣。穿着这类服饰,以质朴、清秀为雅。背子(也作褙子),是宋代妇女常服,上自皇后贵妃,下至奴婢侍从,以及优伶乐人之辈,都一体穿着,一般多着于外。男子也常服用,但一般多衬于公服之内,很少穿在外面。背子的样式,据宋程大昌《演繁露》称:“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袖有宽窄两种,平常家居,多穿窄袖。背子长度大多过膝,有的与裙子并齐。另外还有在左右腋下开以长衩。盘领衣,金人男子服饰,有民族特色,据《金史·舆服志》载:“其衣色多白,三品以帛,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裤。其胸臆肩袖,或饰以金绣,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骭,取便于骑也。”

明代皇帝常服,用黄色绫罗制成的袍,上绣龙纹,翟纹及十二章纹。明朝服,明代百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制成,袖宽三尺,袍服的颜色和纹样,因品级的高低而异。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至九品,绿袍;未入流的杂职官,绿袍。公服上所绣的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明代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际束带,为官员平日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所穿。洪武二十三年,制定文武官员常服的长度: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官“补子”纹样,又规定品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杂色丝,绫罗,彩绣。忠精服,明代百官燕居服,是模仿古代玄端(一种宽袖大袍)而设制的。其服色用深青,以纻丝纱罗制成。三品以上云纹,四品以下素,以蓝青为缘,前后饰本品花样补子。袍褂,清代的主要礼服。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族宗室开四衩。开衩的袍,也称“箭衣”,袖口装有箭袖,以便于骑马射箭,因其袖似马蹄,所以也称之为“马蹄袖”。平时袖口翻起,行礼时才放下。蟒袍,俗称“花衣”,是官员和命妇的专用服饰。穿着这种“花衣”,还必须加补褂,整套服装称为“花衣补褂”。袍的颜色和所织蟒的爪数,都有详细规定。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4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下一篇:医方集解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