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50 评论:0

吹奏乐器。汉代以前所称的箫,指的是排箫。最早的排箫为石制。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墓出土了约为春秋时期的石制排箫,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排箫。箫体近于汉白玉,质地坚硬,十三根石管管体长短不等,依次递减排列。最长管长15厘米,最短管长十三厘米。管内径分别为0.8厘米和0.45厘米,管壁厚0.1厘米。排箫的管数、长度及质地,各代记载均不相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唐杜佑的《通典》:“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13管竹排箫,其中的七八根管至今仍能吹出声音。汉代以后的排箫,每根管的长度相等,用蜡封住管底,因蜡的厚薄而形成管的相对长短,吹出不同的声音。这种封底箫称为底箫,而不封底箫称为洞箫。《三礼图》:“无底者谓之洞箫。”排箫的应用较为广泛,因而汉、唐以来的许多石刻、壁画均有吹奏排箫的画面。

今天的箫在汉魏六朝时称为籧或笛,又称单管、竖吹。相传源于汉代西北羌族地区,故又名“羌笛”。最初只有四个按孔,西汉时京房在后面加了一个孔,才有五个按孔。后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高声五音毕。”晋代乐工列和在公元247年左右所吹的笛(箫)已有六个按孔。至唐代,一种称为尺八(又称箫管、竖笛或中管)的吹管乐器,长一尺八寸,形制与今天的箫相似,但另附有贴竹膜的孔。宋陈旸《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有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唐宋以来,逐渐将前代的籧改称为箫或洞箫。箫一般为竹制,长短不一,直吹,有六个音孔,第六孔在背部,上端开一半椭圆形吹口。音量较小,音色圆润、柔和,善于表现宁静、抒情的意境。箫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用于伴奏、合奏和独奏,今亦如此。琴箫还能重奏。

淅川下寺1号墓石排箫

曾侯乙墓排箫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29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象限仪
下一篇:潇湘水云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