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西域仪象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23 评论:0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西域人扎马鲁丁为元政府建造的七架阿拉伯风格的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对这七架阿拉伯风格的天文仪器的阿拉伯名音译、汉语名称及大致结构逐一作了记载。至于扎马鲁丁究系何人,至今难以考定。

按《元史·天文志》记载,这七架仪器依次为:

1.“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按汉字音反推,其阿拉伯文原名应读Dhatu al-halaq-i,德国学者哈特纳意译为多环仪。李约瑟认为它是件浑天仪。但从其结构的文字描述来判断,它应该是一架黄道浑仪,共由三层环状结构组成。第一层是由一个地平单环与一个子午双环组成,起固定作用;第二层是一个赤经双环,沿天极轴方向固定在子午双环上,可以绕极轴自由轴动;第三层是一个黄经环和一个黄道环,黄经环按黄极到赤极的距离与赤经双环相连接,可以绕黄极轴自由旋转。黄经环和黄道环上各装有一对中心带孔的游表,叫“铜方钉”,就是后来清初黄道经纬仪等上设有的“光耳”、“游表”。可以用“铜方钉”代替窥管用于瞄准,用以测量天体的黄经黄纬。这是真正的黄道坐标,而不是中国天文学家用的拟黄道坐标。

2.“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阿拉伯原名应该为Dhat'sh-shu'batai,其意思是双般仪。从下面的文字描述来看,其结构与托勒密的视差仪基本相同:立一根7.5尺高的铜柱,柱顶悬挂一根1.5尺长的铜尺,铜尺上装有一根等长的窥筒。在距铜柱端1.5尺之处再装一根横着的铜尺,尺上刻有刻度。悬尺的自由端可以在横尺上滑动,二者正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即所谓的双股。它们可以绕铜柱转动,以瞄准天体,测出其天顶距。

3.“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其阿拉伯原文读音应是Rukha-ma-i-mu'awwaj,意思是不等时日晷。但从下面文字记述来分析,它并非用来测量每日的太阳时。这架仪器置于一座密闭的屋子里。循东西方向的屋脊上面开一道缝,日光从缝中通过。屋中有一座南高北低的斜面台,台上斜仰置着一个铜的半圆环,与屋顶狭缝同处在赤道面上。有一根6尺长的铜尺贴着半圆环面安放,一头结在半圆环的中心,一头可以沿着半圆环移动。当春秋分之时,太阳正好可以通过狭缝投射到半圆环上,由此可以进行观测,以求得春、秋分的准确时刻。

4.“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其阿拉伯名应读Rukhamah-i-mustawi,本意是等时日晷。但这架仪器也不是用来测量地方真太阳时的。整座仪器安放在占平常房间五间那么大面积的屋子里。屋子里挖了深2.2丈的坑,屋脊循南北方向,上面开一道南北方向的缝。随着这条缝立一道墙壁,壁上悬一铜尺,长1.06丈。还仰天画了一个半圆环,标分有刻度。尺子可绕着这个半圆环的中心移动。当太阳走到子午线上时,光线从狭缝中直射下来,这时可以用铜尺观测它的赤道纬度,以确定冬、夏至的准确时间。这座仪器的本质和圭表是一致的,都是子午观测,不过它不用直尺量影长,而是直接量角度求太阳的赤纬,从这方面看,这是它的优点。而圭表的优点则是简单易行,同时长度测量较圆环角度测量要精确得多。

5.“若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阿拉伯原名发音为kura-i-sama,意思是天球。从文字的记述看,这是一个铜球,上面刻有星座和黄道,外面有地平、子午、赤道三个环架起来。这确是一架天球仪。

6.“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阿拉伯原名读音为kura-i-ard,意思是地球仪。这架仪器是个木制圆球,上面画有陆地(白色)和江河湖海(绿色),陆海的比例是3:7。球上面还画有小方格,用来计算道里的远近。这些小方格显然是经纬线。虽然五百多年前僧一行和南宫说已提出了经度里差的问题,四百多年前的耶律楚材提出过东西里差问题,但是直到此时,统一而又比较科学的经纬度概念才在地球仪上反映出来。然而,它并未在元代天文学上产生重大影响。

7.“兀速都儿刺不,汉言定昼夜时刻之器。”阿拉伯原文读音为Astralab,意思是星盘。该仪器是一个以铜制成的圆盘,上面刻有一些主要恒星的投影位置。利用它可以进行太阳时及恒星时的观测和换算。星盘上的瞄准装置是一根铜条。铜条两头有立耳。立耳上各有一孔。铜条贴着盘面旋转,通过立耳上的两个孔进行观测。这根铜条和郭守敬简仪中的窥衡形状非常相似。郭守敬很可能是从星盘上得到启发。此外,郭守敬曾制造过一架叫星晷定时器的仪器,具体结构和功能都不清楚。有人认为这件仪器很可能同星盘相近。这很值得深入思考。

由于这些仪器是在中国制造的,中国传统天文仪器的特点是有所体现的。例如,从《元史》的记载来看,1、5仪器的地平环上均刻有十二辰,5上所标出的恒星为二十八宿。当然这些文字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仪器的主要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例如仪器1上的黄道坐标系统,仪器2上的天顶距及周天360度划分方法,这些都被保持下来。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这些仪器除了对郭守敬等人有所启发外,根本没有被中国人所采纳。而且尤为令人痛惜的是,其中的地球仪并未把正确的地球说传输给中国的文人学士,没有在中国引起一场有关宇宙论上的变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2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西游记
下一篇:西周建筑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