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西什库教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26 评论:0

清代历史遗迹,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南端,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北京四大教堂中的北堂,原设在中海西边的蚕池口。清康熙帝将此地赠给传教士,教士在此兴修教堂。此堂长25米,宽11米,高10米。与堂相配的有天象台、图书馆、宿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开堂典礼时,命名为“救世堂”。后清政府下令禁止天主教,乾隆时此堂基本废弃。道光七年(1827),此堂没收入宫,并卖予余姓官员。道光十八年(1838)下令拆毁。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被迫返还教会。同治五年(1866)在法国大主教法雅尔的主持下,于原址上重建教堂。时称“北堂”,又名“百鸟堂”。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以“百鸟堂”邻近西苑为由,将此堂划为苑中。根据《迁堂条约》,清政府拨给西什库三分之二的地区,约二十亩供建新教堂所用,额外补偿迁移费白银45万两(实给35万两)。北堂迁至西什库后,遂称“西什库教堂”。

此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据《燕京开教略》记载,堂内空地总长二十五丈四尺余,正祭台四周宽十余丈。进堂必经三排铁栅,铁栅正中是铁门,系巴黎工匠制。大堂正门建于青石平台上,台上三面皆有汉白玉围栏,台正中及左右,有三级石阶。楼正面有汉白玉一方,长一丈二尺,宽四尺八寸,上刻耶稣善牧圣像。大堂正面两侧,有中式黄亭各一座,内藏皇帝圣谕石碑各一块。大堂首层墙砖重六、七十斤,堂中明柱三十六楹,柱基皆汉白玉,柱顶镂菘菜叶形。每柱高四丈九尺,皆为美国桧木。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牖12个,高约三丈,蔽以五色烧花玻璃,系法国所产。大堂后面有耶稣受难堂。大堂正祭台,雕镂精致,玲珑雅观,台外有九配台,油漆描金,灿烂夺目。台后三面列歌座。大堂正门内,建有乐楼,楼上设风琴,琴座雕工精细。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荡平了北京东南西三座教堂,西什库教堂因八国联军奋力救护,义和团在围困60天后放弃此堂。战后,法国主教向清政府索赔白银150万两,大规模修整、葺扩,并在原基础上加高一层,遂成今日格局。抗战胜利后,中国主教田耕莘在此创办耕莘中学,以东面的修道院为校舍,培养神职人员。并在堂内建立大型图书馆,收藏文化典籍及明、清传教士资料。耕莘中学1949年停办。1958年,宗教界人士将此堂献出,辟为北京39中学、北京低压电器厂、北京成套电器厂。1959年,为安全将礼拜堂上层尖顶去掉,“文革”期间,教堂全面被毁。现在,礼拜堂前的哥特式尖顶已经复原,石狮、石碑亦已恢复,内部也装修一新。堂内院还增设了一高大假山。此教堂现已恢复宗教活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2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西山八大处
下一篇:西域仪象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