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天球坐标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38 评论:0

天文学上的坐标常用的有地平坐标、黄道坐标、赤道坐标等。我国古代最常用的是赤道坐标,有时也用地平坐标与黄道坐标,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东西,在观测恒星,确定天体的位置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赤道坐标的建立至上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它承袭了古代二十八宿记位置的传统,坐标的两个分量是入宿度和去极度。所谓入宿度,指二十八宿的距星与某一天体之间的赤经差,对于二十八宿来说,与入宿度相当的量是距度,某一宿距星到下一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叫该宿的距度。所谓去极度,就是所测的天体距北极的角距离,实际上是赤纬的余角。赤道坐标系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这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是一个典型。

(二)黄道坐标。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以黄道为基础,用黄经、黄纬表征天体位置,即黄道坐标系。它的分量之一也是黄道入宿度,而另一个分量有时用去极度,有时则用黄道内外度。最早明确提到黄道的是《石氏星经》,东汉贾逵曾经引述到:“石氏星经曰: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在这里,黄道规即黄道圈,牵牛初就是冬至点,《石氏星经》的黄道坐标,冬至点的人宿度为斗20度,去极度为115度(二十五为一百一十五之误)。汉末刘洪《乾象历》中又出现了求月亮黄道内外度的说法。应该指出,我国古代给出的二十八宿黄道经度差,不是现在天文学上的黄经差,而是二十八宿距星的赤经差在黄道上的投影。所谓某宿的黄道距度,就是量过本宿和下宿距星的两条赤经圈所夹的黄道弧长。所谓黄道内外度,则指纬向方向的量,天体在黄道以北叫黄道内,天体在黄道以南叫黄道外,它们都是以赤道圈为准,沿着天体的赤经圈,从所测天体量到黄道为止。

(三)地平坐标。以地平面和天顶(头顶方向)为基础建立的坐标叫地平坐标,它的两个分量分别取作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中国古代最初的地平坐标只有地平经度,它广泛用于以日晷测量太阳出没运行的方位角上,在汉代,常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方位,如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等。后来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代表二十四个方位。四维是:用艮表示东北,巽表示东南,坤表示西南,乾表示西北。八干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山,表示二十四个方位(如图示)这二十四山,只是方位区域,并不表示连续的量度。后来的浑仪上都装有地平环,一般使用这二十四个方向。地平坐标的另一个分量,大约是同浑天说一起产生的。唐僧一行发明复矩图(仪器),来测量地平高度,到了元代郭守敬才发明了立运仪,既能测量地平高度,也能测量地平经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11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天工开物
下一篇:天坛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