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少林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04 评论:0

北魏历史遗迹。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西域僧人跋陀带至京师,可跋陀摈弃京师,来这里安顿,孝文帝于是建寺于此。因寺在少室山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跋陀在此收徒传授“小乘宗”。晚年跋陀移居,弟子四散,寺庙成为“大乘宗”的传法道场。在此首传“大乘宗”的僧人是菩提达摩。他是天竺国王秀玉的儿子,姓刹名利,原名菩提多罗。师承般若多罗。大通元年(527),菩提达摩辗转至此,传授禅宗。他主张坐禅“壁观”,倡导“见性成佛”,这与儒家“修心养性”一拍即合,成为佛教史上中国禅宗的始祖。

“少林寺”为禅宗“祖庭”,被称为“大乘胜地”。北周至隋更名“陟岵寺”。唐宋时期寺院拥地1.4万余亩,仅寺基就达540亩。寺内建筑五千余间,僧徒二千余人。藏佛经近万卷,号称“天下第一名刹”。据载寺院“妙楼香阁,俯瞰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元代日本僧人邵元(1295~1364),曾在寺中得少林武术真传,归国后,深受国人尊敬。历史上,少林寺三遭火劫:隋末一次,康熙年间一次,1928年军阀石友三纵火一次,此次大火烧了40天,寺内主要建筑均被毁。现已修复了部分殿宇。现存寺院三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遗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初祖庵等。1949年后,被定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门额“少林寺”为康熙亲书。据说从前山门设有各种机关,如无轻功过不去。山门内是碑林,存有碑碣石刻300余品,有唐代的少林寺碑、主教碑,御制诗书碑,宋代的苏、黄、米、蔡真迹及元代的裕公碑,日僧邵元二碑、道公碑等。碑林后为新修天王殿。寺内中心建筑大雄宝殿,仅存基址,钟楼遗址处存钟一口,高2米,口径1.65米,重1.1万斤。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所铸。钟旁有一地藏王铁像,铸于明弘治元年,高1.75米。客堂,又名方丈院,因乾隆游嵩山时歇息于此,故又称“龙亭”。亭后有一高台,台上建有达摩亭,又名立雪亭,此处为二祖慧可求法的地方。二祖慧可(俗称神光),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为向达摩求法到此,达摩不理,立雪中一夜,达摩仍不理,于是自断其臂,以示心志。达摩感动收为弟子,并赐法名慧可及袈裟、钵盂,二祖由此而来。立雪亭后是千佛殿,又称毗卢阁,建于万历年间。乾隆时重修,面阔七间,深三间,高二十余米,面积390平方米。殿内东北西三壁连成一体,上绘五百罗汉朝毗卢的大型彩画。画面达320平方米,共3层,上层是叠嶂群峰,中层是茫茫云海,下层是翻滚水浪。殿内砖地上留有四行,共48个排列整齐的脚窝,据说是僧人练武时留下的遗迹。千佛殿东是白衣殿,殿中有清末壁画八幅,上记少林拳谱、十三罗汉救唐王及紧那罗王御红巾等传说故事。常住院西是少林寺塔林,林中有历代砖石墓塔二百五十余座,面积达1.4万余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墓塔群。在常住院西北的五乳峰下,有一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初祖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现存一殿、两亭和一千佛阁。殿门两侧有砖雕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殿内供奉达摩及二、三、四、五祖像。石柱上刻有龙、凤、飞天及花鸟猛兽图案。殿四周有四十余方石刻。

在五乳峰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洞深约7米,宽2米,洞口向阳,洞壁有如波涛翻卷。此处是达摩十年面壁处。洞前有一石牌坊,额上南面书“默然处”,北面刻“东来肇迹”四字。洞内有达摩及弟子石像四尊。在寺西南的钵盂峰上,有二祖庵。相传此处是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得到衣钵后,养伤的地方。庵内有大殿3楹,碑碣数通。殿前有古柏三株,其下有古井四眼,传为慧可凿。四井虽近在咫尺,却各具其味:“苦、辣、酸、甜”。庵南有“养臂台”,为一六米见方巨石。庵外有古塔三座。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武术源于达摩。“心意拳”罗汉十八手,是少林武术的源头。少林武技从隋末开始扬名,后历经发扬光大,现已成武林一绝。

少林寺塔林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9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芍药
下一篇:少室阙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