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缫丝工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43 评论:0

蚕丝是蛋白纤维,其主要成份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蚕丝的主体,丝胶是它的共生物。丝素不溶于水,丝胶在一定温度下能溶于水,而且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缫丝就是利用丝素和丝胶的这一差异,以分解蚕茧,抽引蚕丝的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具有一定的缫丝技术水平了。缫丝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工艺过程,它基本上包括三道工序:一、选茧和剥茧;二、煮茧;三、缫取。选茧是将烂茧、霉茧、残茧等不好的茧剔除,并按照茧形、茧色等不同类型分茧。剥茧是将蚕茧外层表面不适于织作的松乱茧衣剥掉。煮茧是缫丝过程的关键,而煮茧的作用是使丝胶软化,蚕丝易于解析。煮茧的时候有两个技术问题特别需要注意:一是要控制好煮茧的水温和浸煮的时间。煮生则丝胶软化不够,丝易断;煮老则纤维间抱合力差,丝过于松散,造成不匀。煮茧的时间即“三淹”。蚕茧在开始煮时,漂浮在水面上,必须用手将全部茧子按入水中,同时振出丝绪。要这样做三次,才能完成。二是必须控制好换水的次数。蚕茧舒解后,大量丝胶溶化在水中,如果不注意换水,水中丝胶含量就会越来越高,缫出的丝亮而不白;如果换水过勤,水中的丝胶量少,缫出的丝白而不亮,而且缫丝慢。缫取也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索绪,也叫提绪,也就是搅动丝盆,使丝绪浮在水中,用木筷子或用以植物扎成的索绪帚将丝盆中散开的丝头挑起引出长丝;其次是理绪,将丝盆中引出的丝摘掉粗丝头,几根合为一缕;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将整理好的丝绪通过钱眼和丝钩络上丝车。一粒茧丝纤维的最大投影宽度在20~30微米之间,为了增加强度和韧度,需将几粒茧所抽出的丝绾在一起,并成一根生丝。一根生丝所含的茧粒数与缫丝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茧粒数固定在7~10粒之间,就可以认为缫丝技术较高了。

从秦汉至唐代,我国缫丝技术的进步表现在:一是水温的控制方法和保证水质的措施。二是缫丝工具已经普及了手摇缫车。宋以后至清末,又创造了“出口干,出水干”的先进的六字诀缫丝方法。水温控制采用了“冷盆法”。在工具方面普及了脚踏式缫车。其中明代出现了坐式脚踏缫车。关于水温的控制方法,根据秦观《蚕书》,应以细汤微滚,“汤如蟹眼”为宜,也就是100℃左右。工匠们以丝胶溶解于水后出现气泡的大小决定水的温度,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汤如蟹眼”的水温为宜这一工艺标准。元代以后又创造了“冷盆”缫丝法。这种方法是将茧放在热水锅中沸煮几分钟后,移入放在热锅旁边的水温较低的“冷盆”中,再进行抽丝,从而避免了随煮随抽丝的“热釜”法因抽丝不及,茧锅水温过高,茧煮得过熟,损坏丝质的缺陷,这样缫出的丝,丝条均匀,坚韧有力,质量非常好。关于水质的掌握,古人提出了以下几条宝贵的经验:一是应采用流水;二是应用泉水;三是要澄清水质;四是勿用井水。为了使缫出的丝能立即干燥,明代开始采用在缫丝框下放置炭火烘干的办法,这样生丝随缫随烘使缫出的丝脱离丝盆后,绕到軖上之前就已干燥了,这既避免了缫取后丝缕彼此粘连又可保证丝质白净柔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往,我国的缫丝技术和养蚕技术一起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以及中亚、欧洲等地,为促进中外文化技术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8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缫车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