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日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10 评论:0

主要用以定时刻的一种古老计时仪器。它是由圭表演变而来。远在春秋时古人已用它测定时刻。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之中,正午时表影每天长短有变化,因此用圭表测正午时分的表影影长可以定节气、定年长;一天之内,表影的方位和影长也是有规律的变化,这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日晷就是利用表影的方位变化来测定每天的时刻。它的主要部件是一根表(称为晷刻)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日晷按晷面所放位置不同,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晷面平行于卯酉面)、斜晷(晷面置于任何其他方向)等多种。但最常见的是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它们分别可以在北京天文馆和故宫博物院见到。中国传统的日晷是赤道日晷。其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面,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晷针上端指北天极,下端指南天极,晷面上、下两面各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这些刻度是均匀划分的。正午时分,晷针的影子恰好落在正北方向,也就是午时,即当地真太阳时十二时正。每年春分以后看盘上面的影,秋分以后看盘下面的影。地平日晷的晷面是水平放置的,晷针不再垂直于晷面,而是指向北天极,晷针与晷面之间的夹角,即为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当地的地理纬度),由于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轨道与天赤道面平行,因此它在地面的投影就不会均匀,地平日晷晷面的刻度也是不均匀的。中国日晷的历史尚待研究。

目前我国出土的石制日晷三个,一为清光绪二十三的(1897)在内蒙古托克托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为1932年,在河南洛阳金村(即古金镛城)出土玉盘日晷(玉盘日晷是石制品,只因其制品精美,古代往往称其为玉)。现藏于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另一仅存一小角残石。玉盘日晷是一块一尺见方的石板,石板表面平整,中央有一个较大、较深的圆孔,可能是使用时安插表的地方。在以圆孔为圆心的大圆周围约2/3的部分均匀分布有69根辐射状的分划线,将这部分圆周均匀地分成68份,每份相当于圆周的1/100。根据出土情况和所刻文字可以断定它为秦汉之际遗物。据研究,这是一种赤道日晷。这个二千多年前的日晷,不仅是一件珍贵文物,而且也为我们研究中国日晷的早期历史,特别是研究从圭表到日晷的演变途径,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我国关于日晷最早文字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上面记载隋开皇十四年(594)鄜州司马袁充发明的短影平仪。它是一种地平日晷,晷面周围均匀地分为十二辰,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地反映时刻变化了。司马袁充利用这个日晷和漏刻相比较,求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时太阳移动一辰的漏刻数,发现太阳在晷面上每移动一辰而得到的漏刻数相差悬殊。于是他上书朝廷,建议用不均匀的时辰制度代替均匀的漏刻制度,结果未被采纳。其实司马袁充的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平日晷划分应该是不均的。实际上如果袁充在分析实测数据后,沿着正确方向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问题的结症在于他所划刻的日晷以实测为基准,分成不均匀的,这样一切问题就解决了,遗憾的是人们在拒绝他的不合理建议时,把他的新发现也摒弃了。关于赤道日晷的可靠文字记载,始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其中详细记载了他的族人曾瞻民(字南仲)制作的一部赤道日晷,它比司马袁充的短影平仪晚了500多年。另外,清代天文学家梅文鼎曾经提到他家有一具唐代的赤道日晷,但在唐代的文献中却没有记载。日晷测时虽简单可靠,但在使用时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在阴天和晚上就不行。因此,我国古代还使用着另一种计时器——铜壶滴漏。

方日晷

日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87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人物画
下一篇:日涉园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