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秦始皇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19 评论:0

位于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附近,距西安东35公里的骊山北麓。秦始皇从公元前246年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修建陵墓。因为赢政在世时特别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所以他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也就极为严格。直至他死后,工程尚未最后完成,秦二世又接着进行了二年,所以始皇陵的修建总共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始皇先后从全国征集七十多万人参加建陵工程,包括刑徒、布衣、工匠、奴隶等。着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始皇陵据记载:“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相当于高120米,底边周长二千一百多米。因为陵冢用黄土堆积,经过上千年的风雨侵蚀,现今的高度只有65米左右。陵园分内外两座城,呈南北向稍长的“回”字形。外城南北长2 173米,东西宽974米,周长6公里多,四面有门,四角有角楼。陵园内城的周长为二千五百余米,陵冢位于陵园的南半部,为四棱台式,恰在陵园东、南、西三门的交会点上。陵冢下有“四出”的墓道,通向地宫。地宫用“纹石”砌成,且涂以丹漆,坚固而深邃,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据《史记》载:地宫设有百官位次,摆满珍玉珠宝,上有日、月、水、木等天体,下具形象的山川地理。以水银灌注,永流不止;燃烧人鱼膏为长明灯,长久不灭。俨然是地下的人间仙境;为防止盗墓装有自动发射的弩机暗箭,为防止泄密,秦二世还将许多修墓的工匠等活埋在墓里。由于陵墓未经挖掘,我们不能目睹其真实情况,但据《水经注》载:项羽入关后派30万人掘陵,宝物运输一月尚未运完,洗劫一空后又放火烧墓,大火一连持续三月不灭。五代时期再一次遭遇军阀温韬的盗掘。现在我们所见陵园北部遍地的瓦砾和大片的焦土,大概就是洗劫后的见证。现在我们还可见到如瓦脊、柱础、门砧、水道、陶权等建筑遗迹,以及带有“乐府”字样的编钟、“骊山园”铜钟、两诏秦权、矛、镞等遗物。

1974年春在陵园东垣外1000米处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共有三个,二北一南,均坐西面东,各自独立。在地下5~7米的深处,是模拟军事序列,陶俑同真人大小。

一号坑为长方形,土木结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 260平方米,是最大的一个坑。分长廊和十一条过洞,排列成三十八路纵队。长廊上的三队横队为手执弓弩的袍俑,共204人。这是先锋部队。三十八路纵队是由手执戈、矛、戟等长兵器的甲俑和袍俑,以及三十多乘驷马战车组成,这是作战的主力。在他们的后部是分别面向南、西、北三面的弓弩俑,共518个。这是后卫防备部队。预计一号坑可出土人马俑达六千余件,以及一些青铜剑、矛、镞、钩、弩、殳等武器。

二号坑在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东西最长处为96米,南北最宽处有84米,平面呈矩尺形,总面积约六千平方米。它的东北角有一方形坑,排列有160个蹲姿甲俑,172个立姿射俑,后面为三个并列的队列,由步兵、弩兵、车兵、骑兵穿插组成的混编系列。依兵种、兵器和作战位置而异。

三号坑同二号坑西东相对,呈“凹”字形,南北宽16.85米,面积仅为五百多平方米。是三个坑中最小的一个。正面停放一辆面向东的华盖车,车后为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南北两个侧室里分别有64个侍卫甲俑。三号坑像是统帅千军万马的指挥部。

人俑的身高为1.75~1.97米,有袍俑和甲俑。马俑身高为1.5米,体长2米左右,有备鞍和无鞍两种。每件重达二三百斤。俑体刻划或模印有陶纹。合计人俑总数近万件,马俑五百余匹、战车一百三十余乘。从中反映了春秋战国以及秦代军队的编制和布阵等情况。另外,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兵器依然光亮、锋利,经检验是以铜锡为主含稀有金属,并经过铬化处理,因此虽经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仍保持不锈如新。

1981年在皇陵西侧发掘出两乘铜车马,均为四马、单辕、双轮。驷马高车在前,由站在地面的御手驾驭;安车在后,由坐在车前轸的御手驾驭。仿真人马大小的一半左右,色彩鲜艳,工艺精湛。

现在二三号坑已用土回填保护,在一号坑上建起高21米、跨度70米、东西长达230米的三铰拱结构的大跨度建筑,整个大厅可作南北向变形摆动,具有很好的防震和防风性能。门厅是大五开间庑檐式。1979年国庆节对外开放。秦陵兵马俑以其阵容的宏伟,工艺的精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奇观。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8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秦观
下一篇:秦始皇陵兵马俑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