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漆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27 评论: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勤劳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把漆器制造发展成为一种专门工艺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国产漆又名大漆,是我国原产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醇。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称为生漆。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以后就变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称为熟漆。我国古代在制漆器的时候,常常要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把这种漆液涂饰在木制或竹制的器物表面以后,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热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醇发生化学作用,结果在器物表面形成漆层。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时候,也用桐油和各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这就形成了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现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掘到的一件木胎朱漆碗,碗的外壁有朱红色涂料,经科学鉴定,这种涂料就是在漆液中加入红色颜料形成的原始色漆。到了商周时代,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192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中发现雕花木器印在土上的朱色花纹,称为“花土”。虽然木质已朽,但花纹则十分清晰绚丽,还点缀着蚌壳、蚌泡和琢磨过的玉石、松石等。1974年在湖北黄陂县发现早于殷墟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出土雕花涂朱木椁板朽痕,与殷墟的“花土”很相似。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现漆器残片,制作形态与“花土”更为相似,使人相信“花土”就是由漆木器印成的。西周漆器在湖北、陕西、河南等省都有发现,这时的漆器的色彩除朱色、黑色外,还发现有白色漆料,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手法就是用蚌泡作镶嵌。在西安普渡村,濬县辛村,宝鸡斗鸡台,洛阳庞家沟等地的周代墓葬中,都发现有大量用蚌泡镶嵌工艺制作的漆器,虽未见到有完整的器形,但可知确实是漆器的镶嵌物。这种蚌泡镶嵌,实际是现今漆器中螺钿的前身。春秋时期已经重视漆树和桐树的栽培。春秋晚期精美的髹漆彩绘的几、案、俎、鼓瑟、戈柄、镇墓兽等,都有实物出土,为有关古代文献记载提供了实物资料。

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和极为繁盛的时期,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战国已经设有官营的漆林,由专门官员掌管。战国工匠们还初步认识到漆膜对器物的防腐保护性能。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用漆涂饰的车辆、兵器把柄、日用几案、盘、奁等以及乐器、棺椁等物都有大量出土,这时多用木胎、皮胎和夹纻胎等胎型。从技术上判断,战国时期一些漆器是用桐油加各色颜料配成的油彩来绘饰各种纤细的花纹图案的。同时,我国古代还发现了用蛋清和密陀僧(氧化铅)或土子(含二氧化锰)分别作为大漆和桐油高聚物薄膜的催干剂。战国时漆器装饰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首先是用色比过去大为丰富,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小瑟,至少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9种颜色。尤其是金、银的熟练使用,标志着技法的发展。其次,花纹的精美生动是战国漆器的又一个重要成就,其图案以云、雷、龙、凤纹以及变体为主,以漆作画,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有幻想臆造。

秦汉时期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且遍及全国各地区,各地都有漆器出土,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180多件漆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也很精美。描漆圆盒、双耳长盒都是这些漆器中保存得较好的。汉代漆器可谓规模宏大、制作精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漆器316件,1号墓出土184件,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出土一百六十多件,可见其产量之多。就器形而言,这时期的漆器大小皆备,新颖精巧。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6个从小到大叠放着的漆盘,最大一个直径达73.5厘米,高13厘米;1号墓出土的镟木胎大平盘,直径也达53.6厘米,镟木胎钟高达57厘米,都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旋出这样大型的器物来。而小型器物则更加精致灵巧,马王堆1号墓的具杯盒,内套装耳杯7具,6具顺叠,1具反扣,恰好扣合紧密,填满了盒内的空间,其设计之巧,制作之精美,令人叫绝。汉代出土的漆器有勺、盘、案、奁、盒、耳杯、枕、棺椁等,内胎多是木、麻两种,麻胎的称夹紵。漆器上还饰以金银铜箍,叫做“扣器”,是一种奢侈品。从出土的汉代纪年铭漆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名,还可以反映出漆工作坊里的劳动分工相当繁细。在汉代官营漆器作坊中,有素工(作内胎)、髹工、上工(漆工)、黄涂工(在铜制附饰品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花纹)、㳉工(刻铭文)、清工(最后修整)、造工(管全面的工师)等工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漆器数量较少,但从一些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漆工很考究,技法也多种多样。曹操的《上杂物疏》开列了许多漆器名称,其中的纯银参镂带漆画书案、纯银参带台砚、漆画韦枕、银镂漆匣等不下一二十件。这里的银参镂带就是镶银钼和嵌银箔花纹漆器,而韦枕是皮胎漆器。这一时期又发明了用夹纻造像。先借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再在外面粘贴麻布几层,布胎上髹漆并且彩绘,等干了以后,除去泥模,就成了中空的漆塑像,又叫脱胎。当时已经可以塑造出八丈高的巨型脱胎塑像,是古代油漆工艺的一大成就。

唐代把战国、两汉的金银扣器发展成为“金银平脱”,也就是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和漆面平托于器表,十分考究。唐代还创制了“剔红”技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显出有立体感的图像。同时,用蚌壳、玉石装饰在漆面上的螺钿也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洛阳唐墓出土的“花鸟人物螺钿镜”制作精美,在镜面有一棵花树,树下一边是一老者在弹琴,另一边有一老者持杯倾听,后立一侍童。镜纽的下半有几块山石,石面刻着鸳鸯,石上栖息着小鸟,还有一只鹤在漫步行走。人物的衣纹,鸟雀的羽毛,花草的叶脉,均用细线刻画,这是一件优美的螺钿工艺品。

宋代漆器工艺的发展,不仅官方设有漆器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当时生产漆器的中心,有河北的定州,湖北的襄阳,江苏的江宁,浙江的杭州、温州。宋代漆器的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种。金漆是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品种有戗金和描金。戗金是宋代的一种新的创造,它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也称为泥金。广东阳江南宋墓曾出土漆盒一件,是在黑漆底上描出金色装饰花纹。浙江瑞安出土的描金堆雕漆盒,是宋代漆器中的精品。此盒呈方形,盒的脚部仿金刚座,顶部呈内倾斜状。盒的四面,用连弧开光的装饰形式,中心用描金绘出人物、波涛、火焰、散花等,开光外用堆贴的卷草纹,活泼流畅。盒脚金刚座处,也用开光形式,除描金棋格、小枝花外,还有堆贴动物。盒顶倾面,堆贴牡丹、莲荷等串枝花。连弧相接处和盒顶开光折线处,都用珍珠嵌饰,精致华美。犀皮漆器也是宋代的一种新创造,犀皮是一种斑纹漆器,俗称虎皮漆或菠罗漆。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稠厚的色漆在器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晾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由于漆层的高度不同,因而打磨石显出如同“片云、圆花、松鳞”等各种斑纹。唐代的剔红在宋元时期很盛行,又称“雕红”,底胎用贵金属。明代的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这类器物至今仍有传世,确实名不虚传。宋代螺钿漆器也很发达,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黑漆经函,花鸟纹用贝片嵌成,使我们看到五代、宋初时期的厚螺钿做法。南宋临安,螺钿更为流行,《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螺钿交椅、螺钿投鼓、螺钿鼓架、螺钿玩物等,说明南宋时已用螺钿来做多种器物用具了。

元代漆器可谓“名匠辈出,艺臻绝诣”。元代漆器的着名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现今所知的确凿可信的元代薄螺钿器是在北京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不仅嵌工精美,而且“分截壳色,随采而施”。表现出广寒宫秀丽的建筑和云树,五彩斑斓,是一件十分精美的作品。元代戗金漆器以流往日本的为多,1977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之漆工艺”展出的就有10件,其中有延佑年款的4件,有的还写明制者和地点。戗金戗银法在《辍耕录》中记载得很详细:“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拭牢实,但着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中烧灰,坩埚内熔锻,浑不走失。”当时戗金名匠嘉兴斜塘杨汇人彭君宝所制作的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人物故事,都非常精巧细致。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雕漆就是在漆器胎上涂数十层或上百层漆,等稍干后,在上面雕刻各种装饰花纹。雕漆中纯用红漆的品种称为剔红;若用黄漆则称剔黄,黑漆则称剔黑;漆层有多色的,称为剔彩。当时着名的漆工张成的作品可以代表元代剔红的最高水平。现藏安徽省博物馆的刻有“张成造”针划款的剔犀盒,形制古朴,漆质坚良,别具一种静穆淳厚之趣,令人爱不释手。另一作品栀子纹剔红盘,繁文素地,厚叶肥花,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作品还有以茶花作背景,上压双绶带的剔红盘,花纹生动,有一种韵律回旋的美。还有一位名漆工杨茂,以剔红见长,与张成同负盛名。

明清时期油漆技术继续发展。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就在南京设立漆园、桐园,种漆、桐各千万株,以示提倡。明代为宫廷服务的制漆机构,除了御用作、油漆作之外,永乐时期(1403~1424),还开设了“果园厂”,专门制造各种漆器,由元代着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管理工艺事务,所生产的雕漆、填漆两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刀法明快,讲究磨工,花纹浑厚圆润,花卉、动物题材十分广泛。到嘉靖、万历时期雕漆风格有所变化,刀法棱线清楚,装饰内容多采用情节性题材,如龙舟竞渡、货郎图、聚宝盆等。填漆是在漆器上雕刻花纹,在刻纹处填以彩漆。填漆有两种做法:一是填彩和漆面相平;二是雕填后花纹凹陷,不与漆面平,显出刀刻味。其中刻纹处施以金粉的,称为戗金。此外,隆庆年间(1567~1572),新安的民间剔红艺人黄成的作品,也可以和官局“果园厂”制品比美。黄成还写了《髹饰录》,天启五年(1625)由嘉兴漆工杨明为它作注。全书共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出现的毛病及其原因;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的具有总结性的漆工专着。清代制漆业更为繁盛,其制作规模,超过了明代。工艺技法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9世纪上半叶)扬州漆工卢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他所制的镶嵌、雕刻、造像等都有传世作品。清代后期,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除少数地区、个别工匠,对髹饰工艺有一定贡献外,漆器制造和其他工艺一样,进入了衰落的时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7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齐威王改革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