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牡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94 评论:0

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的牡丹,是我国名贵的观赏花木。它雍容华贵,气度不凡,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此外,牡丹还有许多别名,如木芍药、百两金、谷雨花、宝相花、富贵花、洛阳花等。因唐代李正封咏牡丹诗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所以牡丹又有“国色天香”之誉。牡丹属毛茛科落叶灌木,树皮呈灰色,茎高一米左右,分枝粗而短。叶纸质,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单生枝顶,花朵硕大,花径约10~13厘米,花萼5片,花瓣有5~20片不等。它的色彩艳丽,有墨紫、紫色、大红、粉色、绿色、黄色、白色和杂色等。开花的时间随品种而异,早开的品种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晚开的品种要迟到五月中、下旬。花期不长,较长的能开12天~15天,短的只能开2~3天。牡丹的根皮,可以制成有名的中药丹皮。花瓣可以提取芳香油,制造高级香精,也可以食用。

牡丹原产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秦岭和伏牛山中,在二千多年前,它还像野草一般,默默地生长在山沟或路旁。是我们勤劳的祖先,经过长期的选种和培育,逐步把野生牡丹改造成为药用和供观赏的植物。大约在东晋和南朝时开始有人记载牡丹的栽培了,到了唐代,牡丹不只是广泛使用的中药,而且成为人们喜爱的名花,已在民间和宫廷普遍栽培了。尤其以唐都长安的牡丹为最有名气。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到了北宋,牡丹在洛阳大量栽种,成了全国牡丹栽培的中心。因此,人们又把牡丹叫做“洛阳花”。当时,人们不仅懂得怎样栽种牡丹,还知道从牡丹花在自然界中因杂交而产生的变异里,去选择新品种进行培育,使牡丹的种类增多,从原来比较单调的单瓣花中,选育出花瓣重叠的重瓣花,从少数的花色中,选育出更多的颜色。“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当时人们对洛阳牡丹栽培兴旺发达的称赞。欧阳修也在我国最早的一本牡丹谱《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北宋以后,洛阳几经战乱,花木凋零。许多牡丹的名贵品种,被带到四川彭州,这样,彭州逐渐成为新兴的牡丹栽培的中心。由于当时推广了牡丹的嫁接和修剪的新技术,使牡丹的品种繁多,色彩更美。明代,安徽的亳州(安徽亳县)和山东的曹州(山东荷泽)成了牡丹的主要产地。而且当时北京已采用温室促成法栽培牡丹,以供皇室观赏了。清代,山东曹州牡丹闻名全国。外国的传教士首先把我国的牡丹,带到了德国和法国,这样,使我国的“花王”与异域名花争奇斗艳。牡丹喜光,宜向阳栽植。它耐寒而畏炎热,喜欢干燥,适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关于牡丹的品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仅列举了40多个品种,到了宋元丰五年(1082年),周叙在《洛阳花木记》中记述了109个品种。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有牡丹183种,而且皆有性状记载。明代薛凤翔在毫州《牡丹史》和《牡丹表》中列举品种名称达264种,但仅152种有性状记载。近年来,洛阳和菏泽两地大力恢复和发展牡丹的新老品种,据说仅菏泽一地已有360个品种。

牡丹的名称众多:有开墨紫色花的墨洒金、烟笼紫珠盘,有开褐紫色花的泼墨、墨魁、大棕紫,有开紫色花的魏紫、紫云仙、紫艳夺朱、紫霞焕彩、丹皇流金、春红色艳,有紫红色的胭脂红、状元红,有红色的一品朱衣、火炼金丹、银水金鳞、海棠争艳,有黄色的姚黄、金轮黄,有白色的昆仑夜光、青山贯雪、白玉、梨花雪,有绿色的豆绿、娇容三变。此外,还有蓝海碧波、玛瑙盘、醉胭脂、映日红、翠红妆、海天霞、浅红娇、莲香白、粉西施、玉楼春、淡藕丝、萼绿华、金玉交辉、飞燕红妆、绿珠坠楼、太真晚妆、玉楼春雪、碧天一色、银红绝唱等。这些都是比较名贵的品种。其雅致而富有诗意的名称都有一段来历。就说“姚黄”吧,每朵有三百多瓣,花瓣光泽照人,清香扑鼻。据说在很久以前,有户姓姚的人家,世世代代精心培植牡丹,育出了这个名贵的品种。为了纪念这位辛勤的园丁,人们称它“姚黄”。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和菏泽两地的牡丹都有新的发展,仅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就达五千余亩,现有品种360个,既有“姚黄”、“魏紫”、“葛巾”、“二乔”、“蓝田玉”等古老名种,也有不少解放后培育出的新品种;如“仙鹤卧雪”,其花色洁白雅静,“紫凤朝阳”,花紫红色,瓣端发白,迎日视之,宛如凤乘紫气,腾日欲上。现在,每年谷雨前后,洛阳、菏泽两地的牡丹怒放,国内外的游客纷纷前来观看牡丹花会。真是人如潮,花似海,车水马龙,全城欢腾。

牡丹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7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墨梅图
下一篇:木板船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