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明十三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32 评论:0

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处的十三陵,是驰名中外的明代帝王陵墓群。陵区面积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形成天然屏障,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从明永乐七年(1409)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间从未间断。十三座陵墓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每陵各依一座山峰,排列两旁,建筑形制是典型的明清帝王陵寝宝城宝顶式。

陵区最前面是一座五门六柱十一楼的白石牌坊,宽29米,高14米,全部用大块的汉白玉石构件建筑,是国内保存至今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非常逼真。过了石牌坊,便是陵区的门户大红门。进入大红门,在通向北面山麓长陵的中轴线上,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神道两边,安放着一长溜非常珍贵的雕刻物,有石兽24座,石人12座,均用整块巨石雕成,造型生动,雕刻精细。这石兽、石人被称作“石像生”。穿过这些石像生,就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再往里,便是陵墓所在地区了。

明十三陵规模最大的是长陵。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造,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寝。陵墓建筑分前后三进院子,包括陵门、祾恩门、盘恩殿、明楼、宝城五个部分。长陵主要建筑是盘恩殿。它建造在高约3米的三层汉白玉台基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梁柱,全部用的是名贵的整楠木,最大的直径达1.7米,得两个人张开双臂才能合抱。历经五百余年,这些楠木柱子仍完好如初,香气袭人,在中国建筑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从总体上看,一座大殿一座牌楼连着宝顶,外加若干座门与配殿组合成三进院子,这就是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

定陵的地宫向我们展示了陵墓内部建筑情况。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其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距地面27米,总面积1 195平方米,由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而成。殿堂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不用梁和柱,前中殿连成一个长方形的甬道,后殿则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设一道结构相同的券门,全部用料石筑成,其檐、椽、枋和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券门下是两扇汉白玉石门,重约4吨,是采用整块汉白玉做成,而且门轴的上下两端做成球形,易于转动,这样门虽重,开关起来却不那么费力。各殿大都用澄浆油浸制的“金砖”铺地。中殿是陈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宝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一个香瓶、两个烛台、两个花瓶),还设有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装着香油,这就是所谓长明灯。后殿称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存放皇帝和皇后的棺材。地上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迎面的棺床上,放着三口棺椁,四周放有装着各种殉葬品的红漆木箱,其中最珍贵的就是皇帝和皇后戴的金冠和凤冠。金冠是用非常细的金丝编织的,顶上还缀有一对金龙。凤冠镶有珍珠五千多颗,宝石一百多块。定陵地宫共出土三千多件文物,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北京十三陵定陵地下宫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7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明诗别裁集
下一篇:明孝陵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