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康乾盛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13 评论:0

康雍乾时期(1662~1795),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提高,手工业、商业等也获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文化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进入了总结期;军事上平定了叛乱,打击了侵略,维护了统一。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发展到顶峰。史称康乾盛世。

1661年,顺治福临去世,遗命8岁的玄烨继立为帝(康熙),并以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佐理朝政。清朝进入四大臣辅政时期。辅政大臣重视整顿吏治,打击不法;提倡垦荒,招募流民;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多次蠲免田赋丁银;实行“更名田,规定原明藩王田产归现耕种人所有;放弃海禁,允许沿海人民下海谋生等等。但四大臣矛盾重重,最后工于权术的鳌拜逐渐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把持朝政,打击异己。1667年,14岁的玄烨宣布亲政,是为清圣祖康熙帝。但鳌拜仍行辅政,专横跋扈。1669年5月,玄烨认准时机,在鳌拜单身入宫之时,利用预先埋伏的布库侍卫,一举拿下鳌拜,并大索其党羽,结束了鳌拜辅政,并为鳌拜时冤狱昭雪。这一重大举措,对后来康熙时期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中央中枢机构的权力逐渐高度集中,君主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康熙末年,为了集中权力,派诸皇子管理八旗事务,将旗主权力接管过来,直接控制了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日益趋于衰落。1670年,康熙又恢复内阁制度,内阁官员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居六部之上,地位崇高。但内阁当时实际上又只能承旨出政。1677年,玄烨在皇宫内乾清门右阶下设置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人入值,称“南书房行走”,秉承皇帝意旨起草诏令,内阁只办理例行事务,实际上是将内阁的部分权力移植到了南书房。皇帝以内阁与南书房互相牵制,互为补充,使皇权得到充分发挥。1729年雍正帝又于皇帝住处隆宗门附近,设立了军机房,1732年,军机房改称军机处(处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凌驾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上的最高权力中枢。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便于皇帝意旨迅速传达执行,且有严格的保密性。军机处有官无吏,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大臣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内特拣,然后应诏入值,地位虽高,但若皇帝不满,随时可罢回原衙门,完全是听命于皇帝的附庸。雍正还规定皇帝不交办的事务,军机处无权过问,以掣其权。雍正时,继续削弱八旗王公旗主的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帝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名称。雍正、乾隆时期内阁权力也受到极大限制。内阁大学士勋高位极,升为正一品,但只有空名。内阁被排除在机密政务之外,军机处将其所拟谕旨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密封递送给各地督巡抚,是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直接交给军机处。1748年后,乾隆帝下令停用奏本,奏折和题本成为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先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而题本只作一般例行公事,由内阁主管。内阁实际权力更为削弱。清初,清廷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1723以后,雍正以满洲王公、大学士兼领院事。在任官上,清廷实行“满汉复职制度”,但由满人掌握实权,利用满洲贵族监视汉族官员。经过康、雍、乾的努力,皇权空前提高,达到了“乾纲独揽”,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清入关之前,尚无一部成文法,清廷定都北京后,刑部以《大明律》办案断狱。1647年,顺治帝颁行依明律而成的《大清律》,不很完善。康、雍时期对清律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增删修订。乾隆即位后,对律例条文进行了逐条校正,最终完成《大清律例》,并于1740年颁行天下。大清律是集历代刑法的大成,又有所创新。清律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康雍乾时期,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平定了三藩的叛乱,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上层贵族的分裂行为,统一了台湾,安定了回部和西藏,对西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抗击了沙俄对东北的入侵。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中国的疆域最后固定下来。这是清王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康、雍、乾三帝还十分注重文教的作用。清初,清廷就已开科取士,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康熙亲政后,更清楚地认识到崇信儒学对稳定满族统治的作用。1669年,康熙亲率礼部大臣到国子监视学,拜谒孔庙,在辟雍大殿举行临雍大典,表示对孔学的尊崇。1690年,康熙颁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圣谕十六条》,通行全国。康熙还提倡程朱理学,使其一时成为显学。康熙执政后,还加快了恢复学校的速度,对于育才、教化、学术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吸收了大批士子。雍正在1733年发布谕旨,令各省建立书院,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乾隆年间,又进一步规定书院相当于京师国子监,这样,在地方府州县学之上又出现了官办的省级学校。康熙年间,为发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阐发诸子百家精髓,在康熙帝的倡导之下,编纂了许多宏篇巨着,其范围不仅仅限于四书五经。比较着名的如《康熙字典》、《骈文类编》、《分类字锦》、《佩文韵府》等,堪称文字学的巨着。大型类书《渊鉴类函》也较全面。而清代最着名的两部巨书为《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历经康雍两朝,全书一万卷,目录40卷,分六编、三十二典、6 109部。六编分别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全书分类清晰,内容丰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是乾隆朝编定的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现存最完整的一部收书3 503种,计79337卷,分装3600册。《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清朝发展的文化事业在另一方面也起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它兴文化专制,箝制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也对文化事业进行了摧残。

康、雍、乾三帝还采取了有效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1669年,康熙帝下令停止圈地,使更多的农民免于流亡。康熙帝还逐步放宽了对逃人法的执行,使其渐废。清初,为恢复经济就已制定垦荒办法,但收效不大。康熙时,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进一步推行垦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清政府先后将起科年限放宽至四、六、十年。并鼓励乡绅招民垦荒,规定:凡垦田20顷以上,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后来,还把垦荒多少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一个标准。为使农村生产秩序稳定,康熙帝还将蠲免钱粮作为恢复经济的经常性重要措施。1711年,康熙帝将全国分为三批,实行“轮蠲”,每三年轮免一次,此种措施,一直持续到雍正、乾隆时期。这种经常性的蠲免,在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上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康、雍、乾三帝还十分注重整治河患、兴修水利。1677年至1688年,康熙帝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在水利专家陈潢的支持下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与规划,使黄河重归故道,漕运无阻,荒田沃野变良田。1698年,清政府从良乡至东安(今河北安次),开掘了一条长二百多里的新河道,整治了永定河。雍、乾时,在浙江沿海,自宝山迄杭县修筑四五百里长的扞海石塘,使这一地区减轻了海潮侵袭之害。康熙帝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丁口,稳定税收,于1712年下令,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和丁银数额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但每户额丁子孙多寡不同,且人丁有死有生,而丁税不变,就发生以多承少或以少承多的弊端,于是,广东、四川两省在康熙后期将丁口之赋推入地亩征收,取得成效。1723年,雍正将“摊丁入亩”的办法推行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银”。这种新税制,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除奉天因户籍未定外,全国均遵照执行。自此,土地成为惟一的征税标准,不再按地亩和人丁双重标准收税。中国自秦汉以来存在二千多年的丁口税不再存在。这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康熙以后还将匠户代役之银摊入田赋,最后废除了匠籍制度,使匠户从法律上摆脱了对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康、雍、乾三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外治武功,内修文治,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势昌盛,经济文化繁荣,清朝进入了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4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开元占经
下一篇:康熙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