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35 评论:0

笄是古代妇女簪的一种。照礼制,女子成年才能着笄,古称“及笄”,就是表示已成年,可以结婚了。商代和周初墓葬中,经常发现大量骨笄,但制作都比较简单,和骨椎相似。男子单用,多横贯椎髻,或戴小冠子将发髻套住后,用骨笄穿过冠下孔中把它固定。妇女双用则斜竖插于发际两旁。制作简单的笄只在一端刻上几道凸起的线箍,以便于系结颔下缨緌。制作精美的,多在一端刻五六公分大小上耸冠毛的水鸟,有的在水鸟眼部还嵌两粒小小松绿石。有的雕成双鸟,形状似鸳鸯。也有用白玉刻成近似龙形的笄,使用者必须是特种身份的人物。步摇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首饰,上饰金玉花兽,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则随之而摇动。这种首饰自汉至唐,在贵族妇女中颇为流行。《续汉书·舆服志》王先谦集解云:“《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陈祥道云:‘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步摇。’”步摇也是唐代贵族妇女常用的头饰。《杨妃外传》说,唐明皇曾叫人从丽水取了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并亲自给杨贵妃插在鬓上。南唐妇女的化妆,仍效唐代风格。1956年合肥西郊南唐墓中,出土的遗物就有“金镶玉步摇”和“四蝶银步摇”两种。金镶玉步摇长二十八公分,金钗的上端好像是展开的一对翅膀,镶着精琢的玉片,满饰银花;嵌着珠玉的穗状串饰,分组下垂,可以摇动。四蝶银步摇,长十八公分,有四只蝴蝶展翅飞舞,下有珠玉垂饰。唐代妇女又用簪钗于发上作为装饰。簪钗的种类很多,有一种金银钗作花朵形的,当时称为“钗朵”。这种金银钗以镂花见胜。出土于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墓中的几件鎏金银钗,很有特色:钗高都在三十七厘米左右,钗头部有饰以镂空的飞凤,也有饰鱼尾兽头的动物,或菊花形图案,制作非常精细。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中也出土了一批金银首饰,其中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椎钗,运用模压、雕刻、剪凿等方法,做出精美的花纹,每一钗朵都是一式二件,结构相同而图向相反,以便左右对称插戴。唐代妇女也在发髻上插几把小梳子,比较讲究的梳子用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至十来把的。用小梳做装饰,始于盛唐,中晚唐还在继续流行。梳子数量不一,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而规格却在逐渐加大,有的大及一尺,盛装总是两把或四把,施于额前。中原地区大多是用一把,且随同发髻增高而更加长大。到宋仁宗时,宫中流行的白角梳,大的已达一尺二寸。

明代妇女发髻上的装饰,见于史籍的有“花簪”、“二龙戏珠金簪”、“金玉梅花”、“金纹丝灯笼簪”、“西番莲梢髻”、“犀玉大簪”、“点翠卷荷”、“珠翠鬓边花”以及“金累丝镶嵌青红宝石珍珠长春花头面”等。兰州西郊上西园出土的一件“二龙戏珠金簪”,全体镂空成云形,云朵中镶嵌着红绿宝石;簪的顶端从云中伸出一个龙头,回首向后;簪身上另有一条小行龙,同大龙作戏珠状。龙的颈部和背部也都镶嵌着宝石,姿势非常生动。云南吕贡王家营出土的金花簪,系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与叶都是用薄金片制成,花心部位镶有一枚红宝石。江西南城出土的“金鬓花”,正面是一朵飘曳的云彩,云朵中镶着红、绿宝石。明代的年轻妇女,还有戴头箍的风尚。头箍是从原来的“包头”发展而来的。它的材料,最初以棕丝作成,结成网状,罩住头发。以后罩的人渐多,又出现了纱头箍和熟罗头箍。头箍的形式,初期尚阔,后来又流行窄小,即便在大热天,仍然有人戴这种头箍。这种头箍的作用,已不限于束发,而变成了一种装饰。头箍发展到最后,便只留下一条窄边,系扎在眉额之上。清代汉族妇女头饰,除簪钗栉环外,还有许多名目。如老年妇女脑后常戴有硬纸和绸缎做成的“冠子”,使发髻保持原来的形态而不致于松散。不戴冠子的老妇,则在髻上罩以黑色的网纱。中年妇女多戴“纂”,这种饰物是用鬃麻制成,或用绸缎,四周饰有金银花朵,戴时如碗扣在髻上;眉额之间,还有“勒子”,这是清代妇女特有的一种发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3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玑衡抚辰仪
下一篇:嵇康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