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活字印刷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45 评论:0

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主要包括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磁活字等。它是中国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泥活字 是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的。毕升的这一发明,在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记录。它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制活字。他用一种质地细腻的粘土(胶泥),制成一个个像铜钱那样薄的小泥块,像刻图章一样在每块上刻一个字,放在火上烧过,就成了坚硬的活字。每字都刻好几个,对于常用的字,每字刻20多个,以备排版时一字重复出现时使用。其次是排版。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里密密地布满字,满一铁框就是一板。然后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让粘着剂溶化,与活字块胶结成整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冷却后活字便固定在铁板上,即可刷墨印刷。最后就是在版上施墨印刷。为了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又准备好了。这样交替使用,印得很快。至于一些没有预备好的一些生僻字,就临时刻写,马上烧成了用。这种活字印刷,制版迅速。如发现错别字可随时更换字块。一页书成批印就后,将版拆卸,活字块仍可重复使用。工艺简单、工效又高,把印刷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②锡活字 元朝时,有位不知名的发明家,可能考虑到锡的熔点低,适宜于用字模浇铸活字,于是就发明了锡活字。根据元朝着名科学家王祯着的《造活字印刷法》一书中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锡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就是说,在宋末元初时,已有人用字模浇铸出锡活字了。印刷时系用细铁丝把字串起来(在字模中间可能有小孔)。然后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一行行隔开,就可以印刷了。但由于锡字很难着墨,所以常常被印坏,也就没有推广起来。但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锡活字的记载,却比欧洲金属活字的创制约早一二百年。

③木活字 在锡活字发明之后不久,元朝人又发明了木活字。它的创始人就是记载锡活字的王祯。他制造木活字,又把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一步。他制作木活字的方法是:先准备一块方整的木板,把写满字样的纸反贴在上面,然后仔细地雕刻。字刻好以后,用锯小心地把单字一一地锯下来。再用小刀修整,使各字的大小、高低都相同,这样,制作木活字的过程就完成了。排印的时候,先制作一个方形木盘,把木活字一行行排进去,用竹片做为界行把字夹紧。排满一版之后,再用小竹片垫平,用木楔塞紧,使活字固定不动,然后就可以在排好的字版上涂墨铺纸印刷了。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浙江奉化知州马称德镂刻活书版10万字,印成《大学衍义》等书。至明万历年间木活字较流行。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便改为“聚珍版”。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盛行,仅次于雕版印刷。

④铜(铅)活字 根据完全可靠的资料,我国真正用铜活字印刷还是明朝中期的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无锡的华家和安家,他们用铜活字印的书数量最多,也有印本流传下来。大约在1490年,第一次试印了《宋诸臣奏议》大小两种字体的版本。这次印刷,由于缺乏经验,金属本身不吃墨,印得墨色模糊;再加上排版参差不齐,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校对不精,有许多错误。但它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后又印《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华燧的叔伯华玛制的活版“甚密”,几天即能出书,印有《陆放翁集》。华燧侄华坚的兰雪堂印有汉代蔡邕、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至于明代发明铅活字的事,历史上记载很简略。也没有印本流传下来。但明代发明了铅活字,这是事实不过没有被广泛应用罢了。

⑤磁活字 清代发明的磁活字,就是有名的“泰山磁版”,又称“真合斋磁板”。它的发明人是曾经做过知县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公元1718年,他在泥活字上加了一层磁釉,烧制成磁活字。1719年印成了当时山东经学家张尔岐着的《周易说略》,但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没有大量印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3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浑仪更漏
下一篇:火不思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