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彗星的记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16 评论:0

彗星是由稀薄的气体与冰冻的固体块组成,密度很低,但体积却很大,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极其扁长,当它在近日点时,太阳风把它的气体压向后面,形成很长的彗尾。我国对彗星的观察记载,在甲骨文中就有记录,可靠的文字记载则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纪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记录。从这次记录开始,到公元1910年,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哈雷彗星共出现了29次,每次我国都有详细的记载。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很多,有天枪、孛星、蚩尤旗、天格星、六贼星、茀星、长庚星、天锋星等等,而有时又与极光、客星、流星等其它天象相混淆,所以在彗星的认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古代人民对彗星的观测十分仔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书中,有29幅彗星图及相应的名称,它们代表了秦汉时期人们对彗星的认识水平。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彗星图2(摹本)

古籍中关于孛星(哈雷彗星)的记载

据考证这大概是楚人汇集的彗星图。他们描绘了彗星的不同的形状,特别是对彗星的描绘,更是引人注目,有宽有窄,有弯有直,有长有短,彗星的条数也多少不等一彗星的头部,也各有特点,有的是一个圆点或圆圈,有的圆圈中心还有一个小圆点或者一个圆圈。他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对于彗尾的成因,古人亦有真知灼见,《晋书·天文志》中说:“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指出了彗星发光的原因以及彗尾的指向,而欧洲直到1532年才有类似的认识,我国古人比他们早了九个世纪。

对于罕见的彗星分裂的现象我国史籍中也有记载,《新唐书·天文志》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唐乾宁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虚、危。”指的是公元896年一颗彗星在虚、危间分裂成一颗大的二颗小的之后的情形。关于彗星分裂的现象,我国史籍中记有多次。中外科学家应用我国古代彗星的记录来计算彗星轨道的根数,有人指出,公元1500年以前出现的40颗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全部是根据中国古代的观测记录推算出来的,作用何其巨大。从殷商时代起到公元1911年,我国古代彗星的记录不少于360次,难怪法国着名天文学家巴尔代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评价是公允的。总之,我国古代对彗星的位置、运动、形态、分裂等都作了大量的翔实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最丰富的记录。它对研究彗星的周期、轨道、演化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3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会子
下一篇:浑天仪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