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圜钱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46 评论:0

圜钱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流通的一种圆形有孔的铜铸币。圜钱的形制似取象于璧环或纺轮,璧环即玉环,纺轮是一种纺织工具。圜钱的体圆有孔的体型,比刀币、布币更便于计数和携带,而且有孔可以穿绳,因而是一种符合商品交换日益增长需要的,更为进步的金属铸币形式。在战国中后期,圜钱为除楚国以外的各国陆续采用。逐渐取代布币、刀币而形成一种新的铜铸币体系。圜钱最初的形制是圆形圆孔,后来发展为圆形方孔,又因圜钱的形状与璧环类似,所以习惯上称钱体为“肉”,钱孔为“好”,而把钱的周圈加厚的部分称作“郭”,郭的作用是加强圜钱的耐磨力。圜钱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即齐燕刀币流通区和刀布并行区的圜钱、三晋和周布币区的圜钱和秦圜钱。齐燕刀币区和刀布并行区的圜钱,其基本形制是圆形方孔,货币单位为“化”,有賹化圜钱(賹原为黄金的重量名称,賹化即为极珍贵的货币的意思),面有郭;明字圜钱,周缘无郭;一化圜钱,径小质劣,有郭。三晋和周布币区的圜钱,钱面平,开始时圆孔无郭,后来逐渐变为方孔有郭了,货币单位为“釿”,币面一般铸有地名,如垣、共、蔺,也有铸货币单位的,一般重10克左右。魏国的共字圜钱、垣字圜钱是产生年代最早的圜钱,大约是在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9年)迁都大梁以后。秦国也处于布币流通区,但秦国圜钱是以“两”为货币单位的,币面只记货币单位,不记地名,而且货币铸造权集中于朝廷。秦国圜钱最初形制为圆形圆孔无郭,正面铸有“珠重一两”(珠意为珍贵宝物),反面无文字。后来出现了半个货币单位的圜钱,即半睘,圆形方孔无郭,是秦国半两钱的前身。所以说,圜钱是一种承前启后的铸币形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2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怀素苦笋帖
下一篇:皇甫谧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