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故宫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12 评论:0

明代园林,旧称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在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历时十四载完成。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执政。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殿宇楼阁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紫红色宫墙长达3 400米,四面各一门,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四角均有角楼。宫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宫殿本着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传统布局,以乾清门为界,外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以文华、英武两殿为两翼。这里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场所。太和殿即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原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建在二米余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台基四周环绕云龙云凤望柱,石阶正中为巨型石雕蟠龙云海图石陛。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35米余,宽63米,面积2 377平方米。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梁枋遍饰和玺彩画,金漆雕龙皇帝宝座。整个殿宇红墙黄瓦,画栋雕梁,是故宫内最为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每逢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登基朝拜、颁发诏书、派遣出使等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太和殿北的中和殿是一座亭子形方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华盖殿,嘉靖时改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今名。所有的皇封诰命均在此颁发,皇帝常在此小憩,各种大礼前一天,皇帝在此阅览。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朝廷宴会、殿试的重要场所。原名谨身殿,后改今名。乾隆时重修。平面呈长方形,黄琉璃筒瓦,四角攒尖顶。文华殿明初为太子书斋,嘉靖年间成为皇帝召见翰林学士、举行讲学典礼的地方。英武殿是皇斋居,与大臣议政的地方。

乾清门后是内寝(内廷)之地。主要由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外东路、外西路组成。是明清帝后妃嫔的寝宫。乾清宫原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崇祯自缢景山后,雍正皇帝移居西六宫的养心殿。后成为批阅奏文、召见臣子的地方。乾清宫“正大光明”的扁额乃清世祖顺治的手笔。交泰殿是千秋节皇后接受朝贺的地方。乾隆后,把代表皇权的25颗宝玺存放在此。坤宁宫是明代皇后居住的地方。到了清代,改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西暖阁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东六宫包括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通称内东路。明代这里是东宫贵妃的住所。西六宫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明代是西宫贵妃的居处。此外,养心殿和宁寿宫分别是慈禧“垂帘听政”,乾隆退位做太上皇宴客的地方。外西路是专供老太妃们居住的。

故宫平面图

紫禁城内有三座花园,一是故宫御花园,一是乾隆花园,一是慈宁宫花园。御花园的正门是坤宁门。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11 700平方米。园内有二十多座大小建筑,结构精巧别致,间有山石花木。五色石子甬道长约一公里,各色图案妙趣横生。七百二十余幅石子画,纹饰各异,内容丰富。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花鸟风俗等。它是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苑囿。殿堂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格局,典雅富丽。园景大致分三路,主体建筑为钦安殿,并依地形安置楼阁亭台,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殿后左方为堆秀假山,系太湖石垒成。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山脚的狮座上雕有蟠龙,口喷水柱、溅落苔池,颇富意趣。山顶筑有御景亭,是帝后重阳登高之所。殿后右方为延晖阁,与御景亭遥相呼应。御花园的东南和西南苑角,分别是琼苑东门和琼苑西门,通向东西六宫。

乾隆花园建于清乾隆后期,在外东路宁寿宫西侧。如今已辟为珍宝馆。全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 92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古华轩、禊赏亭、旭辉廷、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等。古华轩古朴淡雅,轩顶是卷棚歇山,天花用本色楠木,雕出百花图案。轩内开敞透空,设计精巧别致。轩西是禊赏亭和旭晖庭。轩东是山石亭台,轩后是一封闭式三合院。园内最华美的是符望阁。阁纵横均是五间,周围带廊,楼层为三间,四绕平座,上具四角攒尖大顶。园内建筑大小相衬,虚实相对,类型丰富,有各色建筑二十余处。全园景致华美讲究,令人叹为观止。位于西路的慈宁宫花园,主要以供佛藏经为主。园林规模不大,清秀有佳。

整个故宫格局严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极富帝王气象。它仿照天宫而建,外朝主殿为三朝五门制,内廷为两宫六寝。主要宫殿均建筑在中轴线上,整体规化分三路:中、东、西,并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从午门起至神武门,整个园林在40米高的“万岁山”上结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1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骨哨
下一篇:顾二娘制菌砚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