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古莲花池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22 评论:0

元代园林,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是淮南王张柔建造的。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镇保定,引鸡距泉和一亩泉水营建园林,初名雪香园。园中走兽花鸟,亭榭楼台,一应俱全。许多文人雅士盛赞园林胜景。郝经曰:“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游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因池内荷花茂盛,明代改称“古莲花池”。元代莲花池仅为私人宅第,规模有限。明万历时重新修扩,并更名为水鉴公署,为官府所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在其西北建莲花书院,后辟为行宫。清乾隆、嘉庆、慈禧等均巡幸数次之多。随园名之噪,园林规模日益扩大,总面积突破24 000平方米,仅水面积就达7 900平方米。拥有景点12余处。

园林近似正方,分南北两塘。北塘中央的临漪亭是中心景点,全园以池为主体,环池廊榭楼宇众多,错落有致。由北入园,首先是假山前乾隆御题的“春舞坡”和“三空三斗”牌楼。接着是“濯锦亭”,此亭得名于杜甫诗“濯锦江边未满园”。其造型别致,四红柱上托擎一大荷叶,叶上一个大仙桃。据说此“莲叶托桃”造型,是百姓讽喻慈禧,在八国联军进京后“连夜脱逃”的惨状。亭东南是秀丽的水东楼,楼西南是弧形渠道环抱一假山。山上,有古朴空灵四角小亭,四柱烘托,单顶翘角,香茅覆顶。名为“乐淯”,庚子年毁于战火。修复后改为“观澜亭”。人立亭中,下眺北塘,波涌莲叶,碧涛滚滚,使人有临海观澜之感。山下,篇留洞曲折幽深。洞名取苏轼“清篇留峡洞”。乾隆手书即景诗石刻,至今尚存于洞口及岩壁之上。此洞深邃曲折,幽暗迂回,有三口出入。洞南是莲池十二景之一的“绿野梯桥”。桥体用汉白玉砌成,三拱,桥栏透雕净瓶莲叶,主拱顶端吸水兽头造型奇特,刀工粗犷洗练,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显然为初造原件。在南塘南岸的红枣坡上,杨竹枣柏槐各类植物相依为伴,浓荫蔽日。六幢亭高耸于山巅,亭为三面虚敞,一面成壁的四角形。壁间嵌有修亭记。亭内立有六幢汉、梵文“陀罗尼经”碑柱(辽代二幢、金代一幢、元代三幢)。沿此亭下山不远便是“不如亭”。相传此亭边有一井泉甘洌,达官贵人常留连于此,此亭原为“如意亭”,后改称“不如亭”。在古莲花池正南,介于南北主岛中心,有一康乐厅。厅堂宽敞明亮,四面庑廊,单檐翘角,双马鞍形屋顶,前后卷棚抱厦,门前有彩色铁狮两座,正面临池有假山。厅原为两层楼阁,因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赋,故名“藻咏”厅,据说明代曾在此设举人考试。由藻咏厅向西经过宛虹桥便来到了位于北塘中央的临漪亭。此亭又名水中亭,现名水心亭。亭造型端庄、典雅,玲珑、俊秀。亭通高三丈,八角双檐攒尖顶,攒金柱间装修棱花隔扇门窗。下层檐柱间有坐凳相连。亭内有旋转式小梯可上顶层。登亭四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

离开水心亭过宛虹桥西行,可见一院落,雕花月门内修竹掩映,清雅异常。这里是原行宫中的鹤紫南苑。1965年改为西小院。西小院北是君子长生馆,此馆紧临北塘西岸正中而建,为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厅堂宽五间,纵深二间。四周庑廊环抱,隔扇内窗均为步步锦图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十分精美。馆前三间马鞍脊抱厦,台基延深入池,最宜垂钓、赏荷。故同治年间称“钓鱼台”。正门上方悬黄底绿字“君子长生馆”匾额。匾下喜鹊登梅透雕门楣,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抱柱两侧垂挂楹联: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在君子长生馆两侧,还各有一对称配房,南为“小方壶”,北为“小蓬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1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古今图书集成
下一篇:古木怪石图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