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纺缚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274 评论:0

将松散的纤维拧成线条并拉细加捻成纱的过程叫纺纱。在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就是纺缚。纺缚又称为纺坠、纺专、纺锤。纺缚是由一根拈杆和圆形纺轮组成的,是夏纪年以前惟一的纺纱工具。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各个遗址中,几乎都曾出土纺轮。目前所知最早的纺轮,是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北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处,都有大量石制或陶制的纺轮出土。这表明,纺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了。纺缚的形式分为单面插杆和串心插杆两种。它们都是由纺轮和插杆两部分组成。插杆一般用木、竹或骨制成,战国以后,还出现了顶端增置铁制屈钩的插杆。纺轮即缚片,一般为石制或陶制。新石器时代早期一般为石片打磨而成,中晚期则以陶制者为多。纺轮的早期形状有扁圆形、鼓形、算珠形、梯形等,重量在50~150克之间。随着对纱线细度要求的逐渐提高,晚些时候出现了较轻薄的、呈扁平状或梭子状的、重量在15~60克之间的、带有纹饰和彩绘的陶制纺轮。

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

出土纺轮彩绘示意图

纺缚的结构虽然简单,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当人手用力使纺轮转动时,纺轮自身的重力使得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纺轮旋转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拉细的纤维加捻而成麻花状。在纺轮不断旋转的过程中,纤维牵伸和加捻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纺轮垂直的方向,即插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捻。当使纺轮产生转动的力消耗完的时候,纺轮就停止转动了,这时将加捻过的纱缠绕在插杆上,然后再次给纺轮施加外力旋转,使它继续“纺纱”。纺轮的外径和厚重,是决定成纱细度的关键。如果外径和重量较大,转动惯量也比较大,纺成的纱较粗;而外径适中,重量较小,厚度较薄的,转动惯量虽小,但转动延续时间较长,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出土纺轮上的彩绘,以直线、弧线或卵点纹组成同心圆、辐射线等图案,颜色多为红褐色。这种装饰图案的目的除了美观之外,主要是为了在旋转加捻时比较容易判断捻向,起到匀捻作用。纺缚的使用方法分转锭法和吊锭法两种。吊锭法一般以一手转动插杆,一手牵扯纤维,用手指捻合成股并连在插杆上,纺缚在空中转动时,利用纺轮的重量和转动产生的力偶,带动纱线完成加捻并缠绕在插杆下部形成纱锭。转锭法是将插杆放在腿上,一手转锭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完成纺纱。纺缚的出现,给原始社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我国纺纱工具发展的起点。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0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下一篇:飞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