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发式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阅读:150 评论:0

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为主,式样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梳于顶的。妇女的发式,与男子大同小异。汉代妇女的发式,以挽髻为主,梳发辫的已经不太多见了。式样较多,有堆在顶上的,有分向两边的,也有抛至脑后的。发髻的编梳方法,通常是从头顶正中分开两路,然后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自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略有不同,《晋中兴书》云:“太元中,妇女缓鬓假发,以为盛饰。用发半多,不可恒戴,乃先于笼上装之,名曰假髻。”这种“假髻”再加以装饰,就是南北朝时期所流行的“蔽髻”(或称大髻)。唐代妇女的发式流行各式各样的高髻。最有特色的是“半翻髻”,一般作成单爿(也有双爿)刀型,直竖发顶。单爿朝一侧倾斜,双爿朝两边翻转,因其形又名之“单刀半翻髻”,或“双刀半翻髻”。宋代妇女喜大髻,年轻妇女甚至有髻高逾尺的。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时称“特髻冠子”。辽代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的习俗,多作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辽代妇女的发式一般作高髻、双髻式螺髻,也有少数作披发的,额间以巾带扎裹,较多的是结一块帕巾。仕族之家女子,在家时皆髡首,到出嫁时才留发。元代男子发式一般先在头顶正中交叉剃开两道直线,然后将脑后一部分发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者剃去,或者加工修剪成各种形状(有狭条形、尖角形及桃子形等),任其自然覆盖于额间,但多数是将左右两侧头发编成辫子,结环下垂至肩,也有两鬓发自然下垂至肩,不加编织。明代妇女的发式变化较多,将发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桃心髻”。以后又将头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远远望去,如男子头戴纱帽,头上也有珠翠点缀。

清代妇女的发式,初期满汉各自保持原有形制。至清中期,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崇尚高髻。梳时将发平分两把,俗称“叉子头”,又在脑后垂下一绺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名叫“燕尾”。以后又流行“平头”(平头就是“平髻”,南方人称髻为“头”),北方人称为“三平套”。还有“圆头”(也称圆髻、盘龙髻)、“如意缕”(又称“一窝面”)、“盘心髻”、“散心髻”等名称。清代末年,妇女流行梳辫。满族妇女的发髻,《旧京琐记》云:“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这种发式是在头顶后左右横梳二平髻,一若横二角于后,也由于其形状像一如意横在顶后,所以也叫做“如意头”;因其两髻间插以双架成双角,所以又叫做“架子头”;因望之如“一”字,又称之为“一字头”。此外,还有“两把式”、“大拉翅”等。这种发髻的梳法,是先将长发向后梳,分为两股,下垂到达颈部,然后分股向上反折,折叠时粘以粘液,覆压使之扁平,微向上翘。余发折上,合为一股,反覆至前顶,随后以头绳(红色棉绳)周绕发根一圈结扎固定。发根成短柱状,绕以阔约为三四公分的帛条,覆裹发根,其上横插长约4×20公分有余的版片,名曰“扁方”,即以余发绕扁方,使与发根之柱状合成“T”字形。前戴大红花,侧面垂流苏,这种发髻是受汉族妇女发式“如意缕”的影响而仿效梳高的。以后越增越高,并变成了“高如牌楼”的固定装饰。梳时只要套在头上,再加插一些花朵即成。直至清末,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200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
下一篇:法家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