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官史何必要民间传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转述一个历史上的民间故事。这是司马迁在江淮一带采访时应该听到的一个民间传说。当然,既然是传说就不可能全部真实。但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采用了这个故事中一些精彩的情节,我们不妨以此来做一番探究。
相传项羽和刘邦小时候曾经同窗求学。他们白天在一个学堂里读书,夜晚在一个房间里睡觉,相处亲如兄弟。不过两人性格不同。项羽直爽,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刘邦却很有心计,什么事情都喜欢藏在心里。两人都很有抱负,都在心里盘算着将来如何干出一番大事业。
不久,天下大乱:首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紧接着各路豪杰也都自立山头称王称霸,秦王朝的气数好像到了尽头。刘邦项羽几乎同时想到:我何不趁天下大乱起兵造反,去夺取那个皇帝位子来坐一坐?因为他们都曾经见过秦始皇,都在心里羡慕皇帝的派头。
话说项羽母亲原是龙王之女,因为犯了天条被贬为人间一条蟒蛇,藏在一个山洞里。这时候她看懂了天下形势,知道秦王朝气数已尽,于是她就来到儿子项羽读书的地方的旁边,趁着夜晚赶炼一种仙丹。这个仙丹聚集了天下千万人的福气,吃了它之后将会大福临头,很容易就会坐上皇帝宝座。
话说这仙丹炼到了九成九,只差一夜工夫就要成功了。项羽的母亲白天就去悄悄告诉项羽说:孩儿,今天夜里三更四点,你一个人来我炼丹的地方,我会给你一颗可以登龙庭坐王位的仙丹。她还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严守秘密,千万不要跟任何人说起。项羽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白天他果然没把这件事说出去。天黑之后,项羽就一直不敢睡觉,打算熬到三更四点就去母亲那里接受仙丹。谁知快到二更的时候,他实在是太困了,就躺在床上打算小睡一会。
话说项羽有个睡觉说梦话的毛病,白天的心事到了晚上睡着后就会说出来。今天也是这样,他刚刚睡着不久就把母亲要给他仙丹的事说了一遍,什么时间在哪里接受仙丹,都说得清清楚楚。恰巧刘邦今天睡得很早,一觉醒来把项羽说的话全都听得清清楚楚。当时刘邦是又惊又喜,心想: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我正愁自己的能力微弱不一定能够当上皇帝呢,如果有了那颗仙丹,这天下不就是我的了吗?想到这里,刘邦就小心翼翼地从床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穿上鞋子,悄悄地溜了出去。
刘邦赶到项羽说的地方,果然就看到一个身材修长的女人。她从嘴里吐出一团团火焰,有一颗珠子总在火中旋转。刘邦担心项羽的母亲认出他来,就故意低头站在旁边。虽然他埋着头,眼睛还是看见珠子发出五彩光芒——蛇精已经把仙丹炼成了。
项羽母亲低头一看,见阶下站着一个人,心想这么晚了肯定是我的孩儿项羽来了。她朝刘邦喊一声“我儿接丹”,便把仙丹向刘邦抛了过去。刘邦一抬头张开了嘴,那颗珠子恰好被他一口吞下。吞下仙丹的刘邦立刻红光扑面,满身霞光四射。
话说这龙女把仙丹传授出去之后满以为天下就是他儿子项羽的了。可她定睛一看,哎呀!站在面前的少年不是儿子项羽呀,再一看,这不是我儿的同窗好友刘邦么,你怎么来啦?蛇精知道自己已经铸成大错,气急之下,一口鲜血吐了出来便晕了过去。刘邦趁机赶快溜走了。
过一会,蛇精醒来了。她这才看见项羽站在她身旁,向她索要仙丹。原来项羽那一觉睡得太香了,等醒来时已过了时辰,他就急急忙忙往母亲炼丹地赶来,结果就比刘邦迟了一步。
蟒蛇精叹了口气,说:“儿呀,看来你是没有这个福分呀。”项羽却不肯罢休,闹着吵着要仙丹。蛇精没办法,对项羽说:“这样吧,我身上还有一颗仙丹,是我用来保命的。在这颗仙丹里我凝聚了上万人的力量,你吃了它会力大无穷。你也只能运用你的力量去跟刘邦争夺天下了。能否夺过来就要看你的运气和造化了。
项羽吃了这一颗仙丹之后,身上立刻起了变化:身体变高,胳膊变粗,骨骼间啪啪作响,感到浑身充满了无穷力量。于是项羽就离开母亲去建功立业了。
话说项羽走在半路上,恰巧远远看到前面那个人正是刘邦。项羽立刻想起他从自己母亲那里骗取了仙丹,心里不禁就来气。他和刘邦在一起玩耍时,知道刘邦特别怕蛇。为了吓唬刘邦,让他原路退回,项羽就运用母亲教给的法术,变为一条大蛇挡住了刘邦去路。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刘邦已经有福气护身,今非昔比,不再害怕蛇了。刘邦立即就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剑,“唰”地一下就把大蛇斩为两段。
话说项羽母亲也是神仙呀,她马上就知道自己儿子遭遇了横祸,可怜她一连吐出两颗仙丹之后,身体元气差不多耗尽,终究也只能坐在大蛇被杀的路边哭诉一番,却不能把刘邦怎么样了。而刘邦斩蛇的故事,从此便成为一段民间佳话。
不久,刘邦和项羽都投身到楚怀王的帐下。项羽力大无穷,能征善战;刘邦虽然没有项羽那么大力量,但他有福气,每次也都能把敌人打败。两个人屡立战功,很快便在楚王营中脱颖而出,楚王把他们都封为将军。以后刘邦和项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了抗击秦王朝的主力军。楚王便下令让他们两个人向秦国都城咸阳进军,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做关中之王。刘邦和项羽都向咸阳进军。刘邦凭着自己的一身福气首先攻下咸阳,入驻后还跟当地百姓约法三章,很得民心。
再说项羽虽然力大无穷,所向无敌,但运气不佳,总是遭遇强敌,因此耽误了行程。当他赶到咸阳附近的时候才知道刘邦又是比他抢先一步攻下了咸阳。项羽只好在鸿门驻扎下来,但是心里对刘邦十分气恼,从小到大都是他赶在自己前头,上次接仙丹是他跑到前头抢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宝贝,现在又被他占去了咸阳,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前来献策说:刘邦迟早是你的大患,不如借这个机会把他杀了,天下不就是你的了吗?
项羽心里有些不忍,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但一想到自己的帝王霸业,也就同意了范增的意见。项羽就给刘邦发出请帖,叫刘邦第二天一早来到鸿门赴宴。同时项羽又吩咐士兵:你们在暗处埋伏好,到时候以摔杯为号,单等我一声令下,你们就闯进来把刘邦给杀了。
项羽安排好这一切之后就进帐睡觉了。可他这次又犯了说梦话的毛病,梦中就把怎样埋伏士兵怎样摔杯为号的事说了一遍。正好项羽的叔父项伯经过这里,项羽的梦话全被他听到了。项伯当即心里一惊。他倒不是担心刘邦,而是担心刘邦营中的谋士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他的性命,一直是他的好朋友。他怕张良受到牵连,就连夜骑马来到刘邦营中通知张良,要他赶快跟随自己逃走。
哪知张良当即就把事情跟刘邦说了。刘邦又害怕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觉得自己这次是死定了。但张良觉得刘邦还是应该去项羽军营赴宴,并对刘邦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话,刘邦心领神会。张良当夜又安排项伯赶回去在项羽面前帮刘邦说好话,好处自然也给了不少,项伯也就答应了下来。刘邦这才安心了许多。
第二天一早,刘邦按时赴宴。一到帐内,刘邦不说别的,只说小时候的事:如何在一起听课、一起玩耍,如何合睡一张床、抢吃一盘菜等等,项羽的火气一下子就消了一半。项羽陪着刘邦一起回忆往事,想起了他和刘邦在一起的许多快乐,便不忍心对刘邦下手了,自然也就忘了摔杯为号。
坐在旁边的范增着急了,几次递眼色给项羽催他动手。后来,范增干脆举起手中的玉佩,做出“摔杯子”的动作来提醒项羽,但是项羽都装作没有看见。他还是把刘邦看成好朋友,与他开怀畅饮一直到酒宴结束,还亲自把刘邦送出辕门。
项羽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最佳时机。刘邦逃回去之后开始壮大势力,以后两个人就发生了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他却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建议。而刘邦却非常懂得礼贤下士,任用人才。项羽最后就败在刘邦手里。
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所以老百姓说:项羽虽然有万夫不当的力气,但还是争不过刘邦的那一点点福气。
小时候我听父亲讲述这个故事时,就很是入迷,永远记住了这个故事。当时父亲教导我:孩子,你将来出门在外,特别是办大事之前,可别说梦话呀——项羽可是说梦话丢了江山。
我的父亲计国海,是安徽省定远县一个普通农民。他以“别讲梦话”的嘱咐,把这个故事传给他的儿子。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楚国人对项羽失去天下的解释。编撰故事的人真是高明呀,他让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在两千年之后还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得如此完整,究其缘由,就是编撰故事的人在编述故事时,选取了“说梦话会闯祸”这个角度作为由头,把“刘邦总是比项羽提前一步赶到”作为故事的灵魂密码,从而赋予了这个故事久远的生命力。正是“说梦话”这个平易上口的话题,使这个故事流传不息。这一切都说明楚国民众是用心在维护项羽。
一个成功的民间故事,它的产生及其流传,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民众意愿,至少也需要一个地域或者一个阶层人士的愿景支撑。以上这个故事的产生与形成时间,或许是在楚汉战争结束不久,因为这个故事仍然是在抒发楚国人民对项羽失败的不平。
司马迁虽然没有完全采用这个民间传闻,但是能让人感觉到他很珍视这个故事。于是,他在撰写《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时采用了刘邦斩蛇、鸿门宴等情节。我们相信:《史记》所记载的人和事,由于民间传说的融入,人物不再脸谱化,意境更加形象,情节也豁然生动起来。我在解读《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段文字的时候,特别是读到“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等情节时,就感觉这些文字背后有着民间故事的影子——司马迁有可能采用了民间故事中范增行为表情的一些细节。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依照《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项羽、范增原本就没有在宴会中杀害刘邦的谋划。既然事前没有这个谋划和约定,范增何以会在宴会中用眼神暗示项王、还频频举起玉佩提醒项王?这些突然出现的暗示和提醒,只能使人感到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按照正常人的心理,范增的这些表现在没有事先约定的项羽眼里,岂不是要闹出笑话和误会吗?单说这个举玉佩动作,在他人眼力就可能引起许多误会,比如:
是不是您老人家有话要讲?是不是刚才哪位朋友说话不当?是不是还有一道大菜没上?是不是亚父您想发表个声明,或者您有什么急事要求提前退场?……
再说,此时项羽的心理应该是:今天这个宴会是为了招待兄弟部队刘邦同志,他也是反秦功臣,而且是前来向我称臣谢罪的,所以我项羽作为反秦主帅就留下他们喝一杯酒。这是一个临时安排的宴会,范老您是陪客,因为您在楚军中位置重要,所以就请您来一块听取刘邦的汇报,但是你一会儿挤眉弄眼,一会儿又频举玉珏,你这是什么意思?您岂不是故意给我这个主帅难堪么?
因此,解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就常想象:司马迁在记叙项羽与刘邦鸿门相见时,是不是他脑海中萦绕着那个民间传说的情节,或者说他是不是把民间故事的精华攫取来植入了《史记》。这其实是太史公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心理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假如没有民间故事作为背景、特别是民间故事中那些生动的情节,鸿门宴又何以会千古流传呢?
司马迁为什么如此厚爱民间传说?或许因为他所坚持的史学观点是:历史由人民创造,历史也应该由人民来评说。而人民评说历史的可能方式就是参与重要事件的口头传播,虽然这些口头传播具有夸张、巧合、遂欲性等特点,但它却是透视历史事件和时代精神的另一个维度。所以在太史公眼里,正是这些传说故事担当起了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见证。
《史记》给我的印象是:记录历史,不应该无视这些有可能印证历史的民间传闻。而且这些民间话语,恰恰是《太史公书》生命力量的源泉。
评说完这个故事,我现在可以回答一些爱好《史记》的朋友:司马迁为什么在严肃的正史里大量援引民间传闻?道理十分简单,这是由司马迁的历史观所决定的。历史不仅是统治者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因此,记录历史不能只看官方档案,不能只看宫廷资料。
记述历史如果只记事、不写情,就是没写完事情;记史事的同时也记下伴随史事发生时的民情民愿,这才算是把历史写得真切客观——这或许就是太史公的历史观。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民情民愿呢?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有影响的事件发生,当时的平民百姓对于这件事都会做出他们的情绪反映:是支持还是反对?是同情还是憎恶?是理解还是谴责?一句话,老百姓的态度怎么样,这才是最值得史学家关注的民愿民情。
当然,老百姓不可能有自己情绪的原始档案记录,但是那些伴随历史事件衍生的民间传闻,特别是从老百姓口中流传出来的趣闻逸事,就是对于历史的绝好佐证。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才是最生动、最真切、最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真相的史料。读着这样的故事,我们才能够触及到彼时的历史脉搏。与那些干巴巴的官方文字资料相比,这些民间故事才显出趣味而且富有生命。用这种方法记录的历史,不再是只有头颅和骨骼的标本化历史,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历史,这便是“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我认为司马迁的历史观,已经把历史解读到了彻悟境界。
让我用一些事例来阐述我对司马迁历史观的解读。
比如,我们今天说人民公社,只用几句文本概念无法让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明白人民公社究竟是什么情况。但我们不妨来讲述那些“老社员”——当年老百姓的一个口头语,这是当年农村人民公社里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
公社干部手掐腰(询问情况,指导生产),
大队干部拎个包(索要上缴,发放票证),
生产队长扛大锹(生产队长不仅吹哨宣布上工、放工,他的主要职能是及时挖开、堵塞水塘和水秧田缺口,及时蓄水排水,所以总是扛着一把铁锹),
老社员干活弯着腰。
这个简单的口头语,就是对当年人民公社时期干部群众劳动场景的速写。
再说一个文革期间发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的故事:
一个农家小孩玩弹弓恰好打在家中张贴的画报上,因为画报上有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合影,所以大人放工回来一看可被吓坏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
姐姐出主意说:把画报撕下来吧,明天再去供销社请(买)一张新的毛主席像换上。
哥哥说:那样漏子可能更大,因为生产队长刚刚来过。他如果问我们家挂着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画像哪儿去了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奶奶从里屋出来了。她已经听到家里人在争论什么事,于是不由分说就垫着板凳把这张旧画报给撕下来了。
“你要干什么,妈?”爸爸吓慌了。
“干什么?我把它烧了。”说着她就把这张布满灰尘的旧画报塞进正在烧火的灶膛里了。这下可把全家人吓蒙了。
老太太赌气地说:“生产队长来问,就说是我送给人家了。”
“他如果追问你送给谁了怎么办?”爸爸问。
“追问急了我就死给他看!”于是一家人都不敢再说下去了。
幸好生产队长没有来追问。但是有好几天时间,这一家人都在担心着这件事。
再说一个公社社员挑大粪的故事:
一个社员挑两桶大粪,不小心摔倒了。旁边有人就去扶他起来。他哼哼唧唧爬了起来,一抬头看见扶他的人戴着红袖章,就立即喊叫:别管我!抢救公社大粪要紧!
虽然就是一张旧画报和两桶大粪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多么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啊。这可是官方文件记载无法表现出来的历史真相呀。
再说一个真人真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许多地方行政管理流于形式,表现为“大糊弄”。如果只看一段官方文字记载,你就很难明白历史上那段时期的集体生产为什么“低效益”。
但是,如果我们说出老百姓的一段顺口溜,就会使你感到生动形象多了。
我所转述的这个故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一位姓王的农民代表(他来自安徽滁州市)在人民大会堂讨论时,当面讲给朱镕基总理的一段话: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到中午下饭店,公款吃喝很方便,吃饱喝足说再见!”
这一段来自皖东老百姓的顺口溜,是多么生动地记载了中国那个特殊阶段的农村行政管理状况啊。可惜,我们今天的省市县各级地方志的编辑同志,不一定都能理解司马迁记载历史的这种方法——司马迁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历史,而且他是勇敢地记载了历史。
当然,援引民间传说的时候,也有一个把握适度和适当的问题。司马迁也不是把所有民间传闻都写进了《史记》。如何选择,怎样选摘,我们还需要用心向太史公学习。
回头再来说《史记》中的民间故事。比如司马迁记载汉武帝太子刘据死后,他的坟上出现万千只燕子前来吊唁,每只燕子都叼来一丁点泥巴为太子加大坟墓。这个故事明显就是在谴责汉武帝铸成了一件天大冤案——苍天和鸟兽都已经为之不平、为之所动。
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曹国,连续两届国君不得民心。轮到曹伯阳执政期间,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因此,曹伯阳三年,民间有一个传闻说:
国都里有个官员做了个梦。梦见很多君子站在曹国祖先的祠堂(神社)那儿,议论说我们来动手赶快灭掉曹国吧,这个曹国君王太不像话啦。最后,曹国始祖叔振铎先生站出来制止大家说,请大家冷静,你们就等待公孙强来完成这个任务——让他来灭掉曹国吧。
这个梦的主题是说民意盼望灭曹,罪魁祸首是公孙强。这说明曹国末年政治混乱、人心叛离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情绪。这个梦传播之后不到十年,曹国果然就灭亡了。而司马迁写下这个民间传闻,是对于曹国后期政治腐败生动而且深刻的揭露。
再如,楚地老百姓从喜爱韩信转变为讨厌韩信,主要原因就是韩信不帮助项羽反而去帮助刘邦打天下。老百姓特别气愤的是韩信不该杀了自己好朋友钟离昧,这可是无情无义。于是,江淮之间讽刺韩信的民间故事随之流传。其中有个民间传闻说:韩信的父亲就是他外公家里饲养多年的一只大马猴,韩信的母亲在未出嫁时就与这个大马猴发生了那种事,因而生了韩信。
不久前,我专程去安徽无为县白茆镇大江村,听取73岁的民间艺人翟荣玉老先生完整地讲述了韩信母亲与这只大马猴的传说。
故事梗概是:韩信外公喜欢下棋,其聪明的宠物——一只马猴每次都在旁边观看,于是它也就学会了下棋。这天,恰好老爷子的棋友未到,大马猴一拐一拐地走上前来要与老爷子比试。老爷子嬉笑几句之后应付着与它开战,不料第一局竟然被马猴取胜。老爷子还要再下一盘时,恰好女儿路过。马猴就一边指着小姐一边指点棋盘。老爷子半天才明白:啊,这个畜生意思竟然是如果它再赢一局,就把小姐许配给它。老爷子骂了它一句,也没有当真,便开始下棋。哪知这个畜生还真的又赢了一局。
就在这天晚上,马猴悄悄拨开门栓跳进小姐绣楼香阁中,而且与小姐发生了那种事……
当然,司马迁没有完全采信这个传说,但是我感觉到司马迁留心了这个故事,而且十分尊重这个民意。因此,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始终没有提及韩信的父亲。而且纵览《史记》,韩信的父亲是谁,司马迁始终没有交代。对于韩信这样一位特大功臣、大将军、诸侯王,司马迁只是顺带提及他的母亲,而只字不透漏他父亲姓甚名谁,这是人物传记中很不正常的现象。
难道说司马迁还不了解到韩信父亲是谁、不知道他父亲是干什么的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韩信这样的人物难道会没有人知道他父亲是谁?司马迁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他是尽量不让历史记载与民意相悖。
当然,《史记》中还有一些突出表现民众情绪的故事,比如田蚡被灌夫和窦婴掐死的传说、吕太后被戚姬儿子刘如意拦路缠身的传说等,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记录历史就不能无视人民大众的感情和愿望——这是司马迁超越了时代的进步历史观。
当然,司马迁记载这些趣闻轶事,不仅是体现了民意,印证了历史,也使《史记》增添出几分绚烂与神秘的色彩。
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司马迁的历史观或许不为正统的文化观念所理解和接受。然而,司马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真正使自己的著作“成一家之言”。
让我们感慨的是,历史走到了21世纪,多少朝代过去了,我们这些理应更加进步的“后来人”,也许还不能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许多人还在疑惑不解甚至发出质疑和责问:司马迁为什么在正史中采用民间传闻?我认为,这是天地间多么可怜而又可悲的雾霾啊。
历史悬疑:
秦始皇三十七年南巡回京途中,到了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突然生病。秦始皇心里明白:曾经有一件事是他自己做错了,现在是神仙向他问罪索命来了。于是,他决定再次去祷告山川神灵(当时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山川神灵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但为什么秦始皇不是就近祷告泰山?泰山是山岳中最具权威的神灵,而偏要派蒙毅返回一个月前才祈祷过的九嶷山(今湖南省境内虞舜葬地)再次祷告?司马迁细心地记载下这个事件,称之为“还祷山川”。
《蒙恬列传》中的“还祷”二字,包含了秦始皇多少秘密?
让我们说一说“还祷”二字的来龙去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102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