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汉朝官员那些事,谁对谁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17 评论:0

十九、汉朝官员那些事,谁对谁错

说起汉朝官员,自然要说到第一功臣箫何。而说到萧何,就得说说让萧何备受委屈的那句民间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是传统偏见强加给萧何的不白之冤。就萧何而言,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论忠心超过周公、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的人物。人们称道周公忠心,但他是帮助自己的侄儿;都说诸葛亮智慧超人,但他却不小心铸下两次大错。斩马谡时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在流泪?这些泪水中舍不得马谡还是其次,悔恨自己用人失误才是真。然而,萧何先生勤恳谨慎地帮助刘邦建立帝业,几乎没有犯过什么错误。

萧何还有一个叫我们难以忘怀的美德善举,就是他在临死前主动举荐自己的对头曹参来代替自己做丞相,这是需要有博大胸怀的。当然,曹参也是有情义之人,得志之后并不张狂,没有去挑剔上届领导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而是一切按照既定方针办,从此就有了“萧规曹随”的佳话。所以我说萧何堪称所有智者贤者、义士忠臣的楷模。

应该说最早发现刘邦、读懂刘邦的就是萧何。司马迁用三个“独”字,来形容萧何早年投资刘邦的良苦用心:刘邦还是普通百姓时,萧何就经常保护偏袒刘邦;刘邦以小吏身份带队去咸阳服劳役,别人都是赠送三两银子以表心意,唯独萧何一个人给了他五两;刘邦攻占咸阳之后,其他官员都去奢华的后宫寻找美女和财宝,唯独萧何去冰冷的藏室收集秦朝人口户籍的档案资料,为汉王朝的统治做好前期准备。

汉王手下的其他将领大多是只身一人跟着刘邦闹革命,唯独萧何率家族几十口人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最让刘邦感动的是,在楚汉战争的重要时期,汉军每当处于困难低谷的时候,萧何总能够从大后方蜀郡运送来新的兵源和粮食。所以后来在评议功臣的时候,刘邦坚持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

萧何可能认为韩信确实要造反了,汉王朝命运危在旦夕。萧何为了保护汉朝江山,当然也是为了保全自己身家性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前去欺骗韩信一次。由于萧何的欺骗成功,使国家避免了一场战乱。

萧何欺骗韩信可能还有一个职责方面的动因,那就是秦汉时期存在用人问责制度。秦相范雎、汉丞相张苍都是因为举荐失察而引咎辞职。当汉王朝处于有可能被韩信颠覆之际,萧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丞相,他想到此事与自己关系直接而且责任重大,因为韩信就是因为他萧何极力举荐的。

于是,他下决心前去诱导韩信:“皇上凯旋归来了,你虽然有病也应该勉强去祝贺一下吧……”

不错,萧何在吕雉导演的坑韩信这出戏中,确实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而且演得惟妙惟肖。然而这一切不能算作是萧何的过错。

纵观历史,萧何举荐韩信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出于公心。后来协助吕后诱骗韩信也是不得不然。萧何的行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信条,突出了忠、信、义、礼、智五个准则。因此,站在韩信的立场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如果从更为宏观的国家和历史角度,我们就应该评价萧何的选择也是合乎逻辑的。一句话:举荐韩信与欺骗韩信,其实都是作为国家忠臣的萧何的必然选择。

所以,司马迁总结说萧何之功可“与闳夭、散宜生争烈”,不仅评价准确,而且意味深长啊。

汉代官员,由于萧何、曹参等人产生的正面影响,官场风气良好,官吏作风正派。张释之秉公执法的典型,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出现的。

其实,和张释之同样正直的官员还有很多,我来介绍两位汉代官员,他们的事迹更加感人却鲜有人知。我们应该记住这两位官员,他们是冯唐和汲黯。

苏东坡写过一首有名的词,题为《江城子·密州出猎》,气势恢弘,千古流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何日遣冯唐?”的冯唐是何许人也?苏东坡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里,我就讲一讲汉代官员冯唐的故事。

冯唐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力称赞的一个人。他本来也就是汉文帝手下的一个普通官员,但他性情耿直,路见不平就会吼上一声。他为一个判了刑的犯罪分子魏尚喊冤,直言批评皇帝说:“魏尚的案子是一个错案冤案,应该给予纠正平反才能取信于官员、取信于百姓。”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冯唐与魏尚非亲非故,甚至连朋友也不是。冯唐为之喊冤的魏尚原来是云中太守,在职期间清正廉明,爱护百姓。他在一次反击匈奴军队侵掠的战斗中大获全胜,杀敌很多,但是他的部下在汇报战功中,多报了六个敌人首级。其实那是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官兵们误数了六具敌人尸体。结果,这件事被朝廷监察官挑了刺,就只得按照红头文件办事——当时法律规定虚报战功十人以下,要判处长官一年徒刑,这样魏尚只好接受就地坐牢一年的刑罚。汉文帝批准了此案,而且已经开始执行了。然而,魏尚在云中郡深得民心,抗敌功臣反而被关押,这件事引起了云中郡官员和百姓的义愤与不平。然而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替别人打抱不平呢?

但是很快,魏尚受冤的事在京城传开了。冯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一心想为魏尚鸣不平。当时,冯唐在文帝身边担任中郎署长。魏尚这样的事情本来也不属于冯唐管辖,他替魏尚说话纯属“找事”。但是冯唐的性格就喜欢以“找事”来释放“正能量”。他决心要找个机会为魏尚讨回公道。

机会果然就来了。

这一天,文帝来到中郎署,主动与冯唐聊天,还说了一些赵国、代国的往事。

冯唐嘴上应付文帝,心里却在盘算怎样替魏尚说话。当汉文帝称赞以前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廉颇的时候,冯唐再也沉不住气,就插话说:即使李牧、廉颇再世,陛下您也不会任用他们。冯唐想要说的下一句话“魏尚”两个字还没有出口,文帝已经勃然大怒,站起来就宣布“回宫”,气冲冲地坐上车就走了。

好在汉文帝人品善良。他回到宫中冷静下来一寻思,觉得这个冯唐是话中有话呀,他今天似乎有什么事要说。于是,他当天就召见冯唐,直接问他:你怎么当众说我即使有了李牧、廉颇这样的人,也不能任用他们呢?

于是冯唐就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在任命国之大将后,就会亲自把他们送出国门,然后跪下来推着将军的车轮说:‘国门以内的事情我管,国门以外的事情就由将军您说了算。所有军中论功行赏、奖励处罚,都由将军您裁夺。等到战争结束将军归来之后再向我做个汇报就是。’皇上,这些话都是真的。我爷爷说李牧在赵国边界驻军时,自己做主就可以把民间交来的税金用于犒劳将士,一切奖赏都由将军决定,朝廷不予干涉。君王只要求将军把仗打赢了就行。所以李牧这样的将军能够甩开膀子指挥军队,其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说的这些情况就发生在赵惠文王执政时期。由于赵国给军队以宽大政策,赵国军队接连打胜仗,因而当时赵国威震四方,是秦国之外唯一敢于雄视诸侯的强国。后来轮到赵王迁即位,他目光短浅,中了秦国离间计,特别是听信郭开等人谗言,诛杀李牧,任用颜聚为大将军,因此军队接连失败终于被秦国灭亡……”

冯唐越说越激动,文帝越听越认真,而且始终在点头,没有打断冯唐的话。

和皇上的对话已经到了这个火候,冯唐心里明白,替魏尚说话的时机到了,便直截了当地说:“皇上,最近我听说云中郡太守魏尚把郡中收来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将士,还拿出他个人的钱财来宴请士兵,军队和老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匈奴长期不敢入侵,入侵一次就被他打得狼狈不堪,他领兵杀死了很多匈奴人。但我听说就因为他的部下在汇报战功时误报了六个敌人首级。有关部门就揪住不放,硬说魏尚是虚报战功,判处他一年的刑罚。我认为陛下您处罚太严,奖赏太轻,法令规定太苛刻。因此以我愚见,认为即使有了廉颇李牧这样人才,皇上您也不一定能够任用。”

汉文帝听完冯唐一席话非常高兴:“好啊,冯大人,你说的好呀!来人,立即起草一道赦免文书,就任命冯唐作为特使,持朝廷符节,立即启程赶往云中监狱,赦免魏尚并且官复原职。”

汉文帝同时又宣布:“冯唐敢于仗义执言,应该受到奖赏!朕特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全权掌管中尉和所有郡国车战之事。”

冯唐因为替他人鸣不平、讨公道,不仅意外升官,而且在朝野上下声名大振,如同当今的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人们追捧和推崇,而且这件事的文化影响一直延续到近千年之后的宋代。这才有了苏东坡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他渴望世上能够多几个冯唐,多一些为正义公道而呐喊的仁人义士。

西汉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英雄义士辈出。在冯唐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汲黯。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他的先人就是因为正直而又忠诚受到卫国国君宠幸。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但汲黯家族由于德高望重而代代为官,代代都有人官至卿大夫。这一盛况,到汲黯已经是第七代。汲黯是由其父推荐,来到汉景帝刘启的皇宫中做实习生,开头是太子洗马。因为他为人严谨,办事认真,很多人畏惧他甚至躲着他。孝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任命汲黯做了谒者。

东越人互相攻打,皇上派汲黯前去调查处理。汲黯没有到达东越,中途到了吴郡就自己改变主意掉头回来了。回到京城之后,他就去报告皇上说:“越人互相争斗,这就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不足以劳顿天子的使臣前往。”

皇帝被他的无厘头行为搞得哭笑不得,但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也只能说:算了,算了。

黄河北岸发生重大火灾,连着烧及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帮助地方官员解决灾民困难。汲黯很快就回来报告说:“老百姓自己家里不小心弄着了火,因为房子紧挨着,所以连带烧了很多人家,不值得担忧。我经过黄河南岸。看到老百姓有一万多户受到旱灾之后,又受到了水灾,悲惨到父子相食,臣以职务之便,以皇上的名义发放了河内郡国家粮仓的粮食去赈济灾民,现在还回令牌,请皇上治我假传圣旨的罪过。”

皇上认真听取汲黯汇报之后,认为他办事灵活,决策事情能够从实际出发,也就没有追究他,但对他擅作主张很有看法,于是改任他去做荥阳县令。

汲黯认为让自己去做个县令是种耻辱,也不与皇上打招呼,就自己托病回家去了。

皇上听说后,就把他召回来任命他为中大夫。因为汲黯经常直谏,而且说话不会拐弯抹角,皇上也不愿留他在宫中,不久又改任他为东海郡太守。

来到东海郡之后,汲黯运用黄老哲学思想去处理政事民事。他为官的特点是:不急,不折腾。平时,他只注重做好一件事:访求贤能,任命贤者做官,重用能者办事。他本人只管大的方向,不苛求细节。

汲黯身体不好,平时躺在内室里很少出来。一年之后,东海郡被他治理成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人们到处都在称赞他。

皇上听说了,就召见他,任命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做官,务求无为而治,宏扬大体,不拘泥文书,不鼓励巧舌善辩。他与公孙弘一样,做了好事不要宣传,尤其不准下属到处去说。

不久,王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二千石的官吏都去拜见新任丞相,而且好像都是在攀比着行跪拜大礼。然而田蚡的态度却越来越傲慢,很多时候他对跪在面前的官员只说三个字:起——来——吧。遇到他不高兴的时候,甚至不予还礼。

这期间,唯有汲黯没有去拜访新丞相。

汲黯在朝中见到了田蚡也只是简单地拱拱手。

田丞相第一次在宫中与汲黯碰面时,看到汲黯只是朝着他拱拱手,很是诧异,盯着汲黯看了一会。然而,汲黯就像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走开了,根本就没有把他当回事。时间一长,田蚡反而从心里尊敬起汲黯来了。

这个时期,汉武帝正重用有学问的儒生,他经常召见一些儒生,然后慷慨激昂地演讲:“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做,使国家强盛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所有在场官员都是一片附和声。

然而有一次,汉武帝却碰了钉子。这一天,他又在抒发兴国理想,恰逢汲黯在场。汲黯听了一会儿,就插话说:“陛下,你的欲望太多了,而且期望都很高,但是你的言论只是表面文章。如果只有这些高谈阔论,怎么可能效法唐尧、虞舜之治呢!”

汉武帝气得半天不说话,脸色铁青,当即就发了脾气,宣布退朝!

退朝后,汉武帝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太过分了!”

皇上发脾气之后,许多好心的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捏把汗。于是就有人来责备汲黯说话太鲁莽。汲黯反而理直气壮地反击说:“皇上任命公卿大臣,难道就是让我们来看他眼色的吗?如果我们大家看到问题都不敢讲真话,那就是把皇上置于不义。而皇上不义,国家就会有难,百姓就会遭殃。”

皇上听到汲黯的言论之后,反而从心里敬重他了。

汲黯做官时期,恰逢汉武帝皇帝架子摆得正足的时候。他接见文武大臣包括大将军卫青都很随便,有时候还在厕所里一边解手一边就和他们说话,更多时候是不戴帽子就接见大臣。但是只要听说汲黯来了,威风凛凛的汉武大帝立即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略带慌张地快速转身去内室镜正衣冠,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之后,才会正步走出来接见汲黯。

当然,汉代官员中也有一批聪明机灵的人,他们做官办事不仅洞察细微,而且沉谋深算。

周勃和他的儿子周亚夫就属于这一类人。

刘邦临终前曾经告诫吕后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邦定国者必是其人。按理说周大人得到高祖皇帝定论,自然就应该是一位大忠臣,其实不尽然。当刘氏江山遭遇吕氏篡夺的危险时刻,周勃得到把握军权的机会。然而,当他大步流星、气势赫赫地走进北军军营,面对严阵以待的北军将士时,他却突然发出一道奇怪的命令:

“全体将士听令,支持刘氏的袒露左膊、支持吕氏的袒露右膊!”——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人们的礼仪观念种,右为大,左为让。

出乎周太尉意料的是,全体士兵“唰”地一律袒露出左膊,以此表示捍卫刘氏江山的决心。

这时,周太尉才开始表现出捍卫刘汉王朝的决心。

然而,当群臣一起出城迎接代王刘恒进京继位的时候,周勃却心怀杂念,企图谋取更大利益。于是,他与众臣一起来到城外,在迎驾的关键时刻,竟然走上前去要求与皇帝私下说几句话。他的要求被当即拒绝,这才跪下身来奉上皇帝的玉玺。

周勃之贪欲可见一斑。

再说周太尉的儿子大将军周亚夫。吴楚七国叛乱之时,朝廷委之以重任,周亚夫出任抗敌前线总司令,汉王朝几乎全部野战部队都由他指挥。

然而,周亚夫随之部署的却是一场坐山观虎斗的精彩好戏,任凭叛军攻打梁国,他就是坚决不予救援。甚至到了梁国最危险的时刻,皇上急令他以大局为重驰援梁国,他也照样置之不理。周亚夫心里明白:七国叛乱之后,梁国,也只有梁国,才是汉王朝唯一可靠的堡垒。

其实,当被任命为大将军开赴前线之时,周亚夫就趁夜晚悄悄去拜访了一个重要人物——一位隐居在家的周勃的老幕僚。从这位老者那里,年轻的周将军得到了“指点”。其实,这才是周亚夫为什么一直观望梁国军队与叛军火并几近鱼死网破的真实原因。

当然,这个时候反倒是叛军过于急躁而自铸大错,因为他们不明白周亚夫见死不救的深层原因,反而错误地选择转攻周亚夫。结果周亚夫识破其声东击西的伎俩,叛军因而大败溃逃。战事演变成为这种状况,周亚夫自然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其实,叛军攻打梁国到最后关头时,与梁国军队已经两败俱伤。这个时候只有周亚夫的军队实力完好,这也是周亚夫敢于不听皇帝命令的底气所在。

然而,历史从来很公道。周勃父子老谋深算,其结果怎么样呢?父亲下了监狱,从此患上神经衰弱恐惧症。周亚夫被关进监狱之后,竟然是活活饿死。因为不管他们父子如何聪明,也无法逃避那些安插在群众中的“监控视频”。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汉王朝历史发展大势,给了这对父子一个看似意外实则合理的结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102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