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楚霸王四面歌声始吃惊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48 评论:0

四、楚霸王四面歌声始吃惊

秦始皇临死前饱受精神折磨,同样,楚霸王的英雄末路,也是心绪烦乱,精神恐慌。

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怕”。司马迁写他第一次出现“恐惧”,是当他听到龙且被韩信斩杀而且龙且所率二十万楚军全部被汉军俘虏的消息时。这时项羽应该心中明白,楚汉两军长期相持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这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派遣韩信的老乡——盱眙人武涉赶快去说服韩信:

“让韩信保持中立就行!”

可惜武涉说服韩信失败了。项羽并不甘心,认为这是因为武涉不会办事,口才不行。于是,他找来大辩士蒯通,要他亲自出马,再次去劝导韩信。

蒯通这个人一直是真心实意帮助项羽。可惜这一回,蒯通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没能够说服韩信。

这位高人当即也就明白了天下归属,于是就假装疯疯癫癫去做了巫师。

蒯通突然失踪了。这个消息本身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一个不祥的信号。于是,项羽的精神情绪一下子陷入了慌乱和胆怯状态——这是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感觉。为此,他的军事部署也开始转入被动应战状态。

回头来说龙且这个家伙真是死有余辜。他曾经与韩信共事,但他从心眼里看不起韩信,原因就是他听说过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也不敢杀一个屠户”。龙且不懂这正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现,反而认为韩信就是一个胆怯懦弱之徒。然而韩信却把龙且的脾性看得十分透彻。这次战争之前,韩信恰好利用龙且对于自己的心性误读,特意设计了假装败逃作为诱饵。龙且果然中计,把韩信佯败误认为是真的败逃。龙且终于因为骄傲轻敌而惨死在潍水河中。

龙且之死是他咎由自取,可他把项羽坑惨了——龙且所率20万楚军转眼之间变成了二十万汉军。所以司马迁感慨道:“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淮阴侯。”

这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王第一次表现出“恐”惧。也正是因为他在思想上有了恐惧,接下来出现了一连串失误。首先是垓下被围听见四面楚歌声,误认为汉军已经全部占领楚地,于是他决定突围逃跑。

项羽从垓下逃跑是一个错误决定——起码司马迁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太史公这样写道:“项王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王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司马迁这是在委婉地批评楚军主帅项羽因为错误判断而决定逃跑,又因为逃跑使楚军自酿败局以致全局失利,全盘皆输。

其实,这时候汉军并没有全部占领楚地。不仅大江南北多半是楚国地盘,就是在汉军占领的核心区域——刘邦驻扎军队的旁边,还有李将军率领的鲁国军民。这些人一直坚持到项王死后一段时期内,还在为项王坚守着鲁国城池。司马迁认为,如果项羽还有当年彭城大战的气概和胆识,楚军未必会迅速失败,甚至还有转败为胜的可能。比如,采取避实就虚的方法,出奇兵穿插迂回到韩信背后去袭击汉军的软肋——汉军首脑刘邦,使其一溃而不可收拾,其结果也许难以预料。

我认为这个思路是司马迁想说而没有说的。何以为证?看司马迁对于垓下大战前夕汉军兵力陈列的描述:

五年,高祖与诸侯军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汉军这个阵势,通过司马迁微妙细致的描述——连续用“皇帝在后,在皇帝后”——含蓄地表述了三层意思:这次战役以韩信主攻,孔、费二将侧翼协同作战;皇帝在韩信后,一是督战,同时也有安全考虑;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这就说明汉军有防备楚军出奇兵穿插韩信与孔、费二人防线迂回到汉军背后奇袭的可能。

汉军所列阵势首先是确保刘邦安全。为了暗示这个意思,司马迁特意于此处记叙中将前文对于刘邦的一贯称呼——“汉王”改称为“皇帝”:“皇帝在后,在皇帝后。”其实,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称帝。司马迁的意思显然是要说明:此时刘邦的安危已经十分重要。而汉军布阵中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也从反面证明:此时项羽仍然有可能出奇兵而致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项羽已经有了心理障碍,所以他决定逃跑。

当然,逃跑也是一种选择,但偏偏过了淮河楚军就迷失方向,走错了道路。大家知道,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走错道路?俗话说:慌不择路。可见项羽这时思想上正处于慌恐状态。

当然,走错道路也可以纠正。倒霉的是迷路之后,又被阴陵城边一个听错话的农民再次误指了道路,致使项羽陷入一大片沼泽地。楚军因为行军路线一错再错,因而耽误了行程,这才被刘邦的机动部队——灌婴所率五千骑兵追上。

项羽到底是盖世英雄,汉军追上他了,但是无法阻挡他。项羽边打边走,继续往东南方向——乌江渡口狂奔。然而,使项羽陷入绝境的是当他途经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需要渡过东城旁边的池河渡口时,发现这里恰巧是池河的拐弯处——自己陷入了池河的河套之中。

池河是淮河南翼的一条大支流,横穿今天的凤阳、定远、长丰、肥东、明光等县市。面对几百米宽的滔滔河水,项羽的乌骓马难以跨越,甚至派不上用场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九孔四百米长的池河古桥至今仍然摇摇欲坠地横跨在池河水面上。此桥建于明洪武八年。这可以推算出两千年前的河面更加宽阔些。因此,说这座大桥也是当年项羽无法跨越池河的有力补证)。

至于项羽到达东城时候的处境,司马迁只用一句话就让我们明白:“项王自度不得脱”。

试想,项羽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天才,他看了地形之后,都认为自己是无法逃走了,所以楚国老百姓才叹息说:霸王是命该如此啊。

假如我们还有机会帮助楚军总结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其根源就是项羽思想上有了恐惧。细查项羽的恐惧,引发者是龙且,但罪魁祸首还是那个诡计多谋的张良。

垓下之战中,张良组织的舆论战、攻心战,特别是他亲自导演的让韩信手下刚刚投降过来的二十万楚军齐声高唱楚地民歌,确实是起到了瓦解楚军军心的作用。

但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关键因素还是他自己思想上没有了当年的勇武和胆略,反而平添出许多惊慌与恐惧,其后果就是在这个东城战场,项羽大战汉军五千骑兵,在杀退一批又一批汉军后,最终被灌婴手下七八个年轻壮汉从四个方向吼叫着协力攒杀而死。当然,项羽在反击中也杀死了不少汉军。

项羽在东城战场与汉军的惨烈拼搏,我借用一个形象比喻:犹如非洲原野上五千只野狗轮番撕咬一只受伤的雄狮,而且双方意志同样坚决,绝不后退!

云从龙,风从虎,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些俗话说的都是英雄需要环境和气运。如果是一马平川,项羽就会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此刻他陷入了池河河套中,被数千汉军重重包围。乌骓马无法飞跃,叱咤风云的吼声吓不退重重包围的汉军。项羽是人而非神,他无法飞越面前这条汹涌澎湃的池河。

说起项羽之死,真的是有些蹊跷。首先,他逃出垓下渡过淮河之后,怎么会走错路了?然后,他又因为迷路而问路。而这个让他迷路的地方叫阴陵。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而这个阴陵县城正处在莫邪山西麓、洛河水东岸。风水先生历来认为这是一块诡异的悖乱之地,经常会发生一些阴差阳错的怪事。这里的主河道——洛河水自古以来就向西流淌。当地老百姓说,这里的水是有脾气的,而且脾气倔犟,拒绝东流。

《定远县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剑——莫邪剑就是在这里炼铸而成。老百姓说阴陵的水是“反水”,适宜冶炼宝剑等兵器。后来曹操军队在这里立起一百多个火炉,利用阴陵反水铸造兵器。因为工匠多,吸引了附近村民赶来桥边卖饭,因而形成了一个叫百炉桥的小镇(现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这是定远县的西边重镇,隔水与淮南市相望。令人感叹的是,项羽当年就是在这里迷路因而陷入一大片沼泽。

当地还传说阴陵是一块阴地。夜晚,当地人也经常会遇到鬼转圈的蹊跷事。虞姬跟随项羽陷入这个大沼泽之后,当天就战死在这里。但是项羽还是带着虞姬的头颅,率领几十名部下冲破汉军堵截来到了东城。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写道: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军五千骑围之数重,项王自度不得脱……

定远县老百姓传说:项羽母亲原本是龙女,但是项羽出生时她已经犯错误被贬为蛇神。蛇神也曾经跟他儿子项羽明确地说过:江山是不是你的,要靠你自己去拼打。”

其实由于项羽努力拼打,他已经坐了五年帝王,只不过是一直坐在马背上。所以老百姓传说:项羽拼打到了阴陵,地利、人和、天时都已经离开他了,所以他的皇帝气数也就此结束了。

传说项羽在垓下突围之前,曾与部下有约:翌日早晨在乌江渡口集合,然后渡江东去。可惜,他的这个战略转移目标离实现还是差了一步。

而且我们认为,项羽当时期望江东再起,这是对楚军前途的正确抉择。从后来历朝历代统治者在失败之后的逃亡方向看,我们就会更加钦佩项羽的军事天赋。可惜项羽没有到达乌江,挡住他生路的不是乌江,而是淮河的一条支流——池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池河两岸的老百姓一直都坚持认为,这条河是连通着长江的。因此东城西郊的一个小集镇自古以来就被老百姓称为“连江”(现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连江镇地处古东城西南角,宋代以前这里曾经是水陆码头,有过百船会集的繁荣场景。现在的连江镇是一个有三万人口的大镇。项羽其实就战死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古东城。“乌江自刎”不过是楚国老百姓心里和口头上的一个美丽传说罢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102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