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懂人性,未开口命丧黄泉
《晋世家》记载了一个死得很冤枉的年轻女人。她是齐国一个公主的侍女,同时也是一个采桑养蚕的女奴。她的被杀就是因为向自己的女主人传递了一个不应该由她嘴里说出来的消息——虽然这个消息对于她的主人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主人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杀人灭口以免除后患。
关于这个女孩子的死因,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晋公子重耳为避国难而到处流浪,途中来到了齐国。齐桓公隆重地接待了他,还把齐国王室中的一个侄女嫁给重耳做妻子,陪送二十匹马供重耳及其随行人员使用。一直在颠沛流离的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五年。
这一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内乱,周边国家又乘机不断来侵犯,齐孝公即位之后的齐国内忧外患,处于动荡之中。同样寄居在齐国的重耳自然也面临着危机和不测。然而,这时候的重耳,已经习惯了在齐国的安逸生活,而且他喜欢齐国的这个妻子,满心想的都是及时行乐,已经舍不得离开齐国了。
然而,晋公子的随从赵衰、狐偃等人都很有志向。有一天他们悄悄聚集在一棵大桑树下,商量如何才能使公子离开齐国。不料,他们的话全被一个在树上采桑叶的女孩听到了,而这个女孩恰巧就是重耳妻子的侍女。
于是,这个姑娘回家后,就赶紧把自己无意间听来的这个重要消息告诉了女主人,也就是重耳的妻子。
可怜的女孩本以为她的忠心会换来主人的感谢,却没有想到这引发了女主人的担心:消息会不会被泄露?
女主人终于决定不能再让这个知情者有出门的机会了,于是马上叫人把她捆绑起来灭口了。
杀死侍女之后,重耳的妻子这才悄悄对重耳说:你的随从人员想与你一起离开齐国是对的,这说明你们胸怀大志。我支持你们回国,并已经把知情人杀了。现在齐国没有人知道你们要离开的消息,你们赶快悄悄地离开齐国吧。
晋公子一行人终于走了,留下了一个冤死的魂灵。
这位被主人灭口的可怜侍女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不要说出不应该由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
《史记》中还有一位大臣,也是因为说了一句不应该由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而惨遭杀害。这个人叫关其思,是春秋时期胡国的文教大臣。
据《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郑武公上任不久,就对邻近的胡国垂涎欲滴。为了确保将胡国一举占领,他采取伪装友好的邦交政策。首先他提议派使者进行友好互访。在友好访问中,郑国使者总是鹦鹉学舌般地重复一句话:郑胡两国永远互不侵犯,我们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之后,郑武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做老婆,以实际行动表示友好。当然他自己也摇身一变,当上了胡国国君的老丈人。最后,他又上演了一场“杀人明志”的震撼大戏。
关于这出戏,郑武公是这样导演的。
那天,他宣布召开一次文武百官扩大会议,并且预告会议将讨论重要议题。
会议一开始,他就郑重地向全体文武大臣发问:我们郑国疆域狭窄,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我们需要扩大领土和疆域。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是征讨扩张的大好时机。今天请各位爱卿发表高见,说说我们可以攻打的国家应该是哪个呢?
郑武公怎么能把这么严肃的国家大事公开进行讨论呢?这个反常现象引起了文武大臣们的猜测。因此,郑武公问话之后,好一会工夫都没有人上前答话。
正冷场的时候,文教大臣关其思自以为猜透了国君的心思,便正步走上前去,用十分自信的腔调说:君王英明,微臣认为攻打胡国最为合适!
按照郑国大臣奏事的惯例,关其思还需要补充陈述攻打胡国的理由。然而,不等他把理由说出口,郑武公已经勃然大怒:混账!胡国是我们永远的友好邻邦。你怎么敢说要攻打胡国呢?!拉出去,斩首示众!
胡国国君本来对郑国有着百倍警惕。自从娶了郑国公主,心里就放松了许多。这几天他又接连听到几个使者来报告说:郑国一位大臣关其思就因为说了句攻打胡国,就被郑国国君斩首示众,而且郑武公还明确表示胡国是郑国永久的友好邻邦……
于是,胡国国君心里就彻底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甚至觉得在郑国边界继续设立巡逻防卫已经有点多余了……
然而不久,胡国的悲剧发生了。大约六个月之后的一个晚上,当胡国国君还在睡梦之中时,胡国首都已经被郑国军队突然袭击而且全部占领了。胡国就这样灭亡了。
在灭亡胡国事件中,最冤的不是胡国国君,而是郑国大臣关其思。然而关其思也是咎由自取:他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郑武公想得到胡国,却忽略了人性中还有虚假伪装的一面——低估了郑武公玩弄权术的厚黑程度。因此,这个时候郑武公说的话只是误导他人的烟幕语言。关其思没看到这一点,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愚蠢。郑武公正好借用了这个蠢人的头颅,作为他演戏的道具。
关其思的教训:
1.在不清楚问话人意图的情况下不要抢答。
2.人性中有虚伪的一面,不能把只是说出来给别人听一听的假话当作真话。
3.做人不要搞阴谋诡计。不要学习郑武公,但是需要警惕:在中国的周边,将来会不会有郑武公这样的人。
《史记》中还有一位主动去找死的人,也是因为不懂人性、不懂人性中的弱点。这个主动寻死的人姓丁,原来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人们称呼他丁公。
项羽败亡之后,他手下有三个人都陷入危险境地。也可以说他们是遭遇相同,几乎同时都在寻求朋友帮助,但是三个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这三个人分别是丁公、钟离昧和季布,其中遭遇悲惨的是钟离昧和丁公,原因就是寻求朋友帮助的时候,他们没有读懂人性、分不清朋友中谁个可靠,谁个危险。
丁公,是项羽手下一员干将,虽然其人名气不大,但是说到他的外甥季布,可就是大名鼎鼎了。季布被称为楚军中五虎将之一,后来被刘邦收降,遂成为汉代名臣。丁公就是季布的舅舅。
季布从小就是跟随丁公学习武艺,所以他和丁公一样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楚军将士们对丁公的印象是:仁义而过于直率,善良而过于热心,办事缺少主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缺点心眼。
关于丁公被杀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奇事,也是一个迷局。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往西逃窜,丁公奉项羽之命率兵追击。
丁公率领的楚军已经杀死好几个保护刘邦的汉军将领,眼看就要逼近刘邦了。就在这时,刘邦情急之下回头喊了一声:丁将军!我平时最佩服您呀。咱兄弟都是贤人,为何苦苦相逼呢?
古代“贤人”就是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丁公从来没听到过有人奉承他是“贤人”,于是心里高兴,就放慢了对刘邦的追击,来了个手下留情,刘邦趁机逃脱了。
三年之后,刘邦打败楚军,杀死项羽,做了皇帝。丁公私下庆幸,甚至觉得自己跟刘邦的交情不一般。他认为自己曾经对刘邦有恩,等于是救了他的性命。不管怎么说,丁公认为自己也算是刘邦的有功之臣吧。
一天,他和自己老婆孩子说:我明天就去找刘邦,让他给我封个官做做。
封官自然是好事,孩子和老婆也都没有阻拦他。
一路上,丁公都在想入非非:“我应该要求刘邦给我封个什么官呢?”于是他又想起刘邦当年向自己哀求的那副熊样子,那个时候刘邦可真是狼狈不堪。
话说丁公大摇大摆来到了洛阳(当时汉的首都还在洛阳),好像这汉家天下就是他老丁赏赐给刘邦的一样。
再说丁公通报姓名之后,很顺利就见到了刘邦。但是他很快就发觉气氛不对劲,当年那个摇尾乞怜的刘邦,今天显得又高傲又冷漠。
于是老丁心里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不等丁公张口说话,刘邦突然大声呵斥道:“大胆贼寇,你作为项王臣子放走他的敌人就是不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你!所以,我今天就要告示天下人:做人臣子就应该忠心不二,要以你为戒!来人哪!”
门口立即跑步进来两个武士。
“把此人拉出去,斩首示众!”
这一切对于丁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心里一片迷茫:怎么回事呀?刘邦为何不但不讲情义,反而恩将仇报?
至死丁公也没有闹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杀?
从此民间多了一句俗语: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这话说的就是丁公。
其实,刘邦说丁公不忠于项王,不过是个杀人借口。必须杀掉丁公的真实原因可能是:那次刘邦向丁公乞求饶命真是他的一次奇耻大辱。丁公如果识时务,就该守口如瓶,销声匿迹,那样做才算是聪明。
然而丁公之愚蠢就在于他不懂人性的弱点。刘邦当皇帝之后,丁公作为项羽部下,不仅没有自动消失,反而公开亮相邀功,岂不是自投罗网、自取死亡么?
话说丁公的外甥季布,也是项王部下一员大将。他同样也曾经追杀刘邦,而且差一点使刘邦丧命。楚汉相争时季布的名声远远大于丁公,所以项羽死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幸运的是季布投奔的朋友是濮阳周家——一个普通百姓人家。但是这位姓周的朋友信奉仁义,恪守诺言,在朝廷通缉追查季布最紧急的时刻,周家竭尽全力帮助他化险为夷——将季布化装成奴隶转卖出去。
为了确保季布一路安全,周家又特意安排十几个真实的奴隶作为掩护,陪季布一道转移,把他们一块卖给了颇有来头的鲁地大侠朱家。
这对于季布来说虽然是一次羞辱,但确实是帮助他安全转移的好办法。季布后来在朱家的鼎力帮助下,不仅渡过难关,还被刘邦封为郎中,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干部。后来季布官至郡守和大司马,成为汉代名臣。
季布在困难中选择投靠的朋友是平民百姓。但是这些平民百姓都很讲究仁义,能够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季布。季布就是在这些朋友的精心策划和热心帮助下才得以脱离危险,后来转危为安,一步步荣升为高官。
同样是项羽部下的钟离昧将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项羽败亡,他也是选择朋友作为投靠对象,但是他看错了对象。他选择投靠的是大将军兼诸侯王韩信,其结果反而十分悲惨。
当时钟离昧选择韩信可能有以下两点基本考虑:
1.关系好。俩人一直是铁哥们。
2.懂韩信。他知道韩信一直怀揣帝王之梦,料定他迟早会反叛刘邦,因此需要自己这样的军事人才。
钟离昧的观点我们可以在后来的《水浒传》中得到补证:
《水浒传》第一回,话说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受到高俅威逼:
回到家中闷闷不已。对娘说知此事。母子二人抱头而哭。娘道:“我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恐没处走。”王进道:“母亲说的是,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禁军教头王进走投无路时,反复思量还是决定去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因为那里是抗敌前沿。经常与外寇打仗,需要自己这样的武士。王进逃亡前的选择思考,是我们回溯解读钟离昧投靠韩信的一个绝好参照。
假如韩信已然造反,那么钟离昧投靠他自然是正确的,而且还正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续。然而,出乎韩信意料的是,刘邦提前盯上了他。韩信在自己还没有做好反叛准备的危险关头,只能把送上门来的钟离昧作为一个礼物用来讨好刘邦了。
季布、钟离昧经历相同,只是选择朋友的标准和观点不一样,结果是一个走向光明,一个走进地狱。
季布与丁公,两个人的经历也是颇为相似,结果也是迥然不同。“有罪的”委以重任,“有恩的”反而惨遭斩首。论恩仇,季布是刘邦的仇敌,刘邦理所当然应该杀他。而丁公却在紧要关头,放过刘邦一马,使得刘邦逃脱危险,从而赢得了天下,丁公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这也是丁公作为项羽的部下,却一点不担心自身安全,还主动跑去拜访刘邦的原因。
然而,世事难料,“无常”也可以转变为“正常”:季布隐姓埋名,想逃脱追杀,结果却是不仅没有被杀,还当上了高官。原本以为能够借着救命之恩升官发财的丁公,却是自寻死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二人经历如此相似,结局却天壤之别呢?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本该被砍头的却做了官,本该做官的却被砍了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价此事说:丁公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因为时局已经发生变化。汉王刘邦从以武力攻打天下变成为和平守成天下,杀丁公是形势不同使然。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司马光认为:刘邦已经拥有天下,开始考虑怎样做才能使臣民不会反叛他,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刘邦需要确立的大政策和大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丁公就成了送上门来的活靶子。刘邦正好借杀丁公向天下人昭示——这就是叛变者的结局!杀一人而警示天下,刘邦的谋略是非常有远见的。
司马光的观点很有道理。然而,我解读《史记》关于丁公被杀的记载时,觉得刘邦斩杀丁公的真实心理不止如此,原因应该在于自己的面子。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个特别要面子的人。
刘邦那一次在丁公追杀下险些丧命,求饶的情态十分卑贱,是靠巧言佞语乞求之后才保住性命。对此,刘邦虽然逃生,却始终是耿耿于怀,认为那是他人生中少有的危险与耻辱,偶尔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夹杂着羞辱。而这个让他心悸后怕的人就是老丁。因此,他对于老丁其实是怨恨大于感谢的。待到自己登基称帝,正在担心会不会有人揭开这个耻辱时,这个不识时务的老丁却自己找上门来了。
“姓丁的这是揭我的伤疤来了”——这可能是刘邦听到丁公求见时心理上的第一反应。于是刘邦在接到丁公求见的报告之后就开始盘算要用什么理由杀了这个家伙了。于是刘邦就名正言顺地以斩杀奸臣的名义杀掉老丁,临死前再给他扣上一顶“坏分子”的帽子——也是给自己一个杀人的理由。我认为这才是刘邦斩杀丁公的主要理由。所谓不忠于项羽,只是刘邦找出来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警告天下人也不过是他的漂亮口号而已。
历史上大凡开国帝王,多出身低微,饱经患难,大多有一种心理芥蒂,担心自己以前的劣迹被曝光、被翻晒。他们对于自己过去的不光彩经历,总是千方百计予以掩盖。而那些知道自己老底的人,特别是了解自己耻辱的人,自然就是最应该消亡的人。不仅后来的朱元璋是这样。就是此前的义军领袖陈胜也是如此。陈胜称王后,曾经的乡亲朋友以及说出他从小爱尿床的人,也有不少人因为信口乱说而被杀。在这样的帝王心理作用下,很多属下往往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身首异处了。
所以聪明睿智的人,总是装作自己压根儿不知道帝王先前的不光彩。假如是知道帝王一些劣迹的人,就会采取藏躲、隐居甚至改名换姓的办法,寻求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谋生,目的就是躲过迫害。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以为帝王会念及与你的旧情,会给你一官半职,那就是你自己愚蠢而且是自投罗网了,其结果肯定会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因为只有知道他劣迹的人彻底被消灭干净,那些伤疤才会永远被尘封。
丁公如果能够领悟出刘邦的这个心思,就应该亡命天涯,而不该主动求见。
你想,必须灭口的人却自己送上门来了,怎么还能让你活着回去呢?丁公全然是自己去送死。杀了丁公,同时又进行了一次道德操守教育,这真是一箭双雕啊!
与丁公相反,秦汉时期鲁地的大侠朱家不仅智勇过人,而且是谙熟人性:开始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藏匿朝廷通缉的要犯季布,后来又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争取夏侯婴进谏,终于说服刘邦收回成命,并且使季布获释升官。
待到季布做官之后,这时候朱家在全国朝野的舆论声中已经赚得大满贯,于是就完全断绝了与季布交往。
为什么有恩于季布还要断交?因为季布在朱家的这段历史,对于朱家来说是骄傲,但对于季布来说却不堪回首呀。
可见朱家对于人性的解读是多么深刻而且犀利。
朱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刘邦斩杀丁公的真实动机。丁公不懂帝王心理、不懂人性的弱点,所以才枉自送命。而朱家深谙这些达官贵人的心理,所以在季布做了高官之后,尽力遮掩季布那次作为奴隶被转卖的耻辱,以求尘封季布的心理伤痕,当然也是为了保全自家人性命,朱家选择了不见季布。
拯救了你,施加于你,最后不再见你——朱家是真正的大侠大义,这是一种大智慧啊!
朱家高明就在于他告别了俗人浅见——救了你,你就应该来感谢我。
朱家希望得到的是普天下的称道与全社会的尊敬,又何必要求季布一个人的区区回报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102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