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3日 阅读:109 评论:0

43.“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私学的出现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游学之士和豪强门客。各大小诸侯的君主,不仅对各学派“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学派之间的论战,促进了思想活跃和学术的繁荣,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给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名家、墨家和农家、阴阳学家以及法家等。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私学也是他首先创建的。继承孔子儒学发展的,除他的子孙如子思外有战国时期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孔子晚年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从传统文化中归纳出“礼乐在其中”,把商朝和西周的等级制度转变为具有内在意识、有个人自觉性的伦理道德的“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儒家所提倡的东西,都是以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点的。孟子和荀子虽有所发展,但综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著述,强调对人要待之以“礼”,礼规范了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位置,有应尽的责任、义务,有获得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权利,而且要做到“仁”,献出“爱人”之心,否则就不合乎“礼”。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他主性善之说,他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努力使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行扩而大之。孟子著述很多,后来在强调礼治的同时,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这是他和以往的儒家不同之处。孟子的著作也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把孟子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也把儒学称为“孔孟之道”。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赵国人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学说,还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但他认为“人定胜天”,不应单纯顺应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断。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性善。王霸并用,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是荀派儒说的一大特色。

(2)道家学派。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即李耳,春秋末楚国人。流传至今的《老子》(亦称《道德经》)是研究道家思想观点的主要依据。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即天地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而运动的。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对立转化的联系。老子的道家学说主张治国“无为”论,要绝对地遵行客观自然规律,不要逆理而动。《老子》一书中的许多哲学原理,对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继承人有战国时期的田齐、田骈、慎道、关尹、尹善、宋钘等人。尹、宋继承老子学说而又加以改造,将道家和儒家加以结合,推崇明君、至贤;田慎则由道家转变为法家;尹善当时与老子齐名,是老子思想的忠诚继承者。《老子》一书就是关尹分上下两篇整理传世的。

从现存庄子(前369年~前286年)所著《庄子》三十三篇中看,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道”是一种浑沌的自然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皆是“道”,而道即是“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世界无非是“是非”“善恶”“美丑”之别,一切只有“我”,是逃避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消极思想。

(3)法家学派。法家是百家争鸣中一个重要学派,是在与旧势力斗争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势力,法家主张变法改革。战国初期魏相李悝的变法改革和之后的吴起、商鞅变法改革,充分体现出法家的主张和目的。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是战国末期法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一书是其思想的重要表述。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当前必须依靠暴力和法治。在此基础上,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代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认为法、术、势三者必须并在。法固然重要,但君必须要有一定权威,否则法令难以贯彻下去。除了权势以外,君主还要有一套控驭臣下的权术,否则君主的地位不会巩固。荀子的人性恶为韩非所继承。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所以治国就离不开刑罚,而且刑罚越重越好。他彻底否定德化和教育的作用,使极端的专制主义贯彻到文化思想领域。韩非这些主张,为促进秦统一全国并快速灭亡都起了一定作用。但有关法治的一些基本准则,在之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一直为许多王朝所采用。

(4)名家学派。名家是战国时期的“辩者”,又称“刑者之家”。代表人物是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宋国人,是庄子之友,学识渊博。他的著述已失传,他的主要思想是“合同异”即事物的同异。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名”(名称、概念)与“实”(事实、实在)的关系。赵国末年人公孙龙也是名家代表人物。春秋以来的名辩思潮发展到战国末,主要是对“名”和“实”的概念辨析。虽在许多方面陷入诡辩,但对启发人的智力思维,深化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5)墨家和农家。百家争鸣不仅代表士这个阶层和地主、商人的利益,也有代表中下层劳动者利益思想、党派的墨家和农家。墨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宋国人,出身低微,当过工匠。宋昭公时曾任大夫,后长期居于鲁国。从《墨子》一书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二项。其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比儒家的“爱人”具体。但墨家很多思想和儒家的主张针锋相对,在战国的中后期的争鸣中,墨家与儒家形成两大对立学派。然而自秦汉开始,墨家的某些观点逐渐被儒家所吸收,其余则因不合世用,得不到重视而衰落。

农家代表人物是楚国人许行,与孟子同时代人。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和“市贾不贰”。这种要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同劳动、同食和公平交易是不现实的,但对后世人们产生先进思想影响较大。

(6)阴阳学派。阴阳代表人物是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齐国人。曾在齐宣王的稷下学宫学习儒术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派在春秋“五行”基础上发展而成,兼容自然科学与宗教迷信。阴阳学派的著述已失传,邹衍学说只在《吕氏春秋》和《史记》等书中残存一些,主要是说历史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顺序转运,天人结合,人王应天运而生,为后世帝王“奉天承运”提供理论基础,即“五德终治”,又称“五德转移”。

除上述这些学派,还有孙武、吴起、孙膑等兵家和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学家。

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当时文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诸子的学说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之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130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