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阅读:137 评论:0

建国以来逐步建立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及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影响,使农村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管理高度集中,农民没有自主权。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体制,把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为一体,政企不分,追求公社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管理高度集中,其次,搞“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种什么作物,都要自上而下地层层下达具有指令性计划,生产单位和农民无权自主安排。在收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严重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慢,发展收入增长不快,直到1978年,全国仍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非常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开始了对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主要改革:

第一,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是联系生产的最终成果——产量或产值,来考核生产者的工作,并依此支付劳动报酬。从1978年以后,农村的联产承包制经历了联产到组、联产到劳、联产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四个阶段,约四年至五年的时间。包干到户,就是农户的劳动成果在完成国家税收和收购任务,上交集体提留及其他费用后,全部归自己所有,不再经生产队分配。这使责任更明确,利益更直接,方法更简便;使农民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而且是一个经营单位,因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因联产承包而造成的土地分割过于零散等弊病,政府又因势利导地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逐渐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完善家庭经营。为稳定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多次强调,农民家庭经营长期不变。同时规定,可以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允许承包地有偿转让,鼓励农民增加土地投资以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

第二,改革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设。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设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为乡,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工。首先建立乡党委。乡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负责对全乡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其次是把人民公社中的政权职能分离出来,建立乡人民政府。乡政府是农村的基层国家行政机关,领导全乡的经济工作。这包括:督促经济建设规划的实施,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和交售任务,保证各项税收任务的完成,管理乡级财政等。再是改革农村干部制度。首先确立了有利于工作、少而精,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调整干部队伍结构,把一批思想好,有能力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具体是把干部委任制改为选聘制。农村党、政等干部全部实行民主选举和招聘,任职期间发给干部津贴,原是农村人口的不转为城市户口。落选和解聘的干部,仍回原单位,取消干部“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另外党政干部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各项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检查干部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依次给予奖罚。三是对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有经济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乡(公社)、村(大队)、生产队都改变为相对独立的合作经营组织。乡一级经济组织兼有企业经营和经济管理两种职能;村经济联合组织是全村范围的经济合作体,同样既是经济单位又是管理机构;有的将生产队撤掉,没撤掉的将其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级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管理、经营规模、收益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都享有自主权,不受上级经济组织的干预;相互间经济往来遵循等价交换、自愿互利的原则。

第三,改革农村流通体制。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从1986年开始,将以往对农产品统购,改为对粮食、食用油等的合同定购。二是供销合作社体制的改革。1982年中央和国务院确立了对供销社体制的改革,一是增强“三性”,即增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其次是开展联营,如购销联营:供销社与农户签订合同,负责收购和推销产品等。三是发展集市贸易。恢复农村集市贸易。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民商品经济的观念,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而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乡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2%下降至1988年的48.7%,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基本上解决了10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广泛而深入地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十四大以后改革的步伐更加扩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uo/202212101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