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邹韬奋·幼年的苦学生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91 评论:0

邹韬奋,原名恩润(乳名荫书),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1],祖籍则是江西省余江县。他的家庭是一个官僚地主旧式大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他的父亲名国珍,号庸倩。母亲浙江省海宁查氏,娘家也是个大家族,当她15岁出嫁的时候,邹家已经是一个破落户,她在这里感受到从未经历过的艰难。以后患了肺病,长期缠绵在病榻上,29岁便离开了人间。留下了年幼的三男三女。韬奋是母亲生的第一个孩子,这时还不满12岁。

邹韬奋从五岁起就攻读经书,漫长时间的私塾生活堵塞了接触新思想的道路。但因这时读的古书很多,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下过一番工夫,他的语文修养因此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1910年春天,邹韬奋结束了牢狱式的家塾生活,进入福州工业学校。1912年,父亲为了要他将来做一个工程师,送他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属小学。

邹韬奋从小学起,所最感兴趣的科目是国文和历史,最敬爱的先生就是这两门课的老师。他原来的语文根底比较厚实,只靠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几篇古文感到不满足,在课外读了很多书,这些书的内容很杂,其中他最喜欢看、对他影响也最大的是新书报。他是当着中国人民正处在极端痛苦的黑暗岁月中开始自己的生命的,幼年时代目睹耳闻的中国社会情况,帝国主义列强大举侵略我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使他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感受很深。当他进入南洋公学附属中学时,就把原先在私塾中“看纲鉴,读史论”的兴趣,很快转为对于新书报的爱好。他曾一度热衷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简直看的入了迷”。同时,对于上海《时报》上署名远生(黄远庸)写的《北京通讯》也非常喜爱。远生通讯里面的丰富内容,特有的写作技巧,都使年轻的邹韬奋非常佩服,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做一个这样的优秀的新闻记者。

1913年,在由南洋公学附小升入附中的时候,正逢父亲失业,经济上十分困难。他只得在学校里争取前三名的优良成绩,获得“优行生”的资格,以此取得豁免学费的待遇。这样他就日夜苦读,曾有两次累得咯血。如此苦读的结果,整个中学时期,直到大学二年级,每学期他都是“优行生”。当时“优行生”免除的只是学费,其他费用仍无着落。为此,每逢暑假他都设法谋求短期家庭教师的职务;从中学时代就向报社投稿。当他决心转到贵族化的圣约翰大学以前,还特地辍学数月,到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去当家庭教师筹款。

1919年暑假过后,邹韬奋便因对数学、物理一类课程全无兴趣而转入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主修课是西洋文学,副修教育。这时课程上的烦闷消除了,经济上的窘迫却更加严重。他只得继续卖稿,经常担任家庭教师,有时还在学校图书馆里做过夜里上班的助理员。尽管这样,还是欠了同学和朋友们许多债。他能够坚持读完大学,主要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经过异常刻苦的奋斗才达到的。

他进圣约翰大学时正逢“五四运动”发生,他虽已有纯朴的爱国思想,但因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从苏俄传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能够接触到。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当时在政治上“还很混沌——说得更老实些,就是无所谓思想”。但是,不管怎样,在圣约翰大学的两年中,邹韬奋学好了外文和西方文学的课程,给他后来从事写作和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

[1] 关于韬奋的出生地,另一说是福建永安。这里是根据沈粹缜的文章:《邹韬奋的早年生活》第2辑,第2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9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