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赵树理·浪迹天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28 评论:0

1930年5月末,赵树理被无“罪”释放。残酷的斗争,使他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已和旧的封建官僚变得差不多了,已经不是什么革命人物了”。所以,当他走出“自新院”,国民党派人以“几百元晋钞”拉他破坏长治学运时,他立即拒绝道:“负不了这样大责”,并火速去长治通知杨蕉圃等做好“抵制的准备”。[2]6月2日,赵树理与母校史纪言、杨蕉圃、王忠卿(即王中青)等20余名同学合影留念,他还为合影题词,发出“我们的归宿,让我们分头找去”[3] 的朦胧慨叹! 不久,长治师范学潮再起,校方怀疑为赵树理所使,暑假之后,将与赵合影的学生全部开除。

1930年秋,赵树理应史纪言、王忠卿来信相约赴太原。在省城当勤务兵,做录士,充代书,糊信封,印信纸,刻写大学油印讲义,代批中学国文试卷,写小文章,过着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冬天,阎(锡山)冯(玉祥)倒蒋(介石)混战失败,大批难民、溃军涌入三晋,赵树理在太原生计无着,只好返乡。但他目睹军阀混战给劳苦大众带来的灾难,遂于12月27日作了一首七言古诗《打卦歌》,由史纪言等代投《北平晨报》副刊,发表于该刊翌年1月14日的《北晨艺圃》上。其中有“阔大战场九万里,同胞南北东西徙,世外桃源觅无津,妻失夫兮母弃子”等句,勾画出蒋阎冯中原大战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1931年初,赵树理到沁水洞庵县立第四高小任教。同年12月24日,由父母主使,与武安村比他小7岁的关连中结婚。但此时的赵树理已无心“在旧政权下”“安身立命”,婚后仍不断出去流浪,1933年八九月,又到太谷北洗村高小任教。

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学阵线内部开展了文艺大众问题的讨论,影响波及太原。1931年赵树理就著文力主文艺的“大众化”,“反对交换文学”(指作家写作品只为了给作家读),提出“夺取文化阵地”、“做文摊文学家”的口号。可惜,其时太原的左翼文艺处于“开垦时代”[1],尚不成形,赵树理人单势孤,加上理论素养不够,“未能引起人之注意”,但“自己总不甘心”,决心在创作大众化的通俗文艺上闯出新路。1931年即写了富有说唱文学特点的通俗长诗《歌生》,发表于次年3月的太原《民报副刊》上。与此诗同时发表的还有《野小君来函择录》。这封信反映了赵树理当时真实的思想动向。

赵树理为自己找的“革命”新路:一是做教员;二是创作大众化的革命文艺作品。1933年11月1日山西党员(国民党)通讯处主办的《山西党讯》在太原东辑虎营正式出刊。其副刊由赵的挚友史纪言、王忠卿(均在山西教育学院就学)所编辑。赵树理在两三年中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等,1933年12月5日开始连载的中篇小说《有个人》是其代表作。这一年还写了散文《金字》和半部长篇小说《盘龙峪》。

1934年10月,赵树理想“开辟新道路”,到开封去当书店伙计。后因该店停业,他折回太原时,途中遭土匪纠缠,延误了几个月。回到太原,寄居山西教育学院学生宿舍史纪言、王忠卿处。他生活无着,又怕土匪绑票,心中忧愤,精神恍惚,年末曾投太原“海子边”湖,险些丧生。史纪言、王忠卿将其拉回教育学院。因校方干涉,不让留赵。他只好搬出,客居太原“满洲坟”一家简陋的客栈里,与匠人、苦力和三教九流杂处。

1935年6月中旬,他考取“西北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三个月后,参与拍摄《千秋万岁》和《无限生涯》,饰乡村冬烘先生和资本家堂役(即仆人)。次年初,因阎锡山忙于阻拦红军抗日东渡而影片流产。赵树理失业,再度返乡。

1936年夏,赵树理应史纪言、王忠卿之约到“上党公立简易乡村师范”担任国文教员。该校实际上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统战组织“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1936年9月18日成立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据点。赵树理在学校公开宣传革命思想,继续致力于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工作。是年12月12日,他创作有韵相声《打倒汉奸》。公演后,流传到农村,有力地配合了抗日宣传。

[2] 见《赵树理干部档案》。
[3] 《赵树理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卷,第5页。
[1] 《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