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章士钊·金石之交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4 评论:0

章士钊参加开国大典以后,决定定居北京,而殷夫人则执意留在香港,于是章士钊就带奚夫人、大儿章可、小女章含之从上海迁居北京。中央要他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又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当时,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一下子照顾不到那么多民主人士的生活,章士钊体会到政府的困难,没有提出分房要求,恰好老友朱启黔(桂莘)先生在京住房较宽敞,盛情邀请他合住,他就拉家带口地搬进了朱的后院。章家住后院的北房和东房,北房约二十多平方米,是章士钊夫妇的起居室,因为没有书房,床下地上到处都堆满了书。东房由大儿章可住,小女章含之只好安顿在连接北屋和东屋拐角上的一间过道。这过道光线不足,就在屋顶上开了天窗。整个院子没有暖气,一到冬天,每个屋子都得生上火炉。厨房只有一个,要与朱家合用,做好菜后端进后院有好远一段路。章含之十分留恋上海的住房,那里宽敞,气派,可以到南京路看光彩夺目的霓虹灯,还可以到弄堂口的小书店看书,而章士钊则毫无怨言,而且一住就是十年。
1959年春天,春风拂煦,周总理来看望章士钊。
在拥挤的后院北房,宾主愉快地交谈着,不时响起总理爽朗的笑声。
总理与章士钊谈起了文史馆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一拉扯就是两个钟头。
欢笑声中,一家人依依不舍地将总理送了出来。周恩来走到院中央,又停住脚,回头望了望章士钊住的房间,感慨地说:“行老,你解放十年还住在朋友家里,怎么从来不告诉我们为你找幢房子?!我太疏忽了,没有想到,对不起朋友啊!”
章士钊淡然一笑:“不敢当,不敢当。我只要有个地方写字、看书就可以了。”
不久,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负责人登门看望章士钊,说是奉总理指示,提出东城、西城几处房屋供选择,请行老卜居。奚夫人觉得在东城住了十年,熟悉环境,最后挑选了灯市口史家胡同的房屋。这里距王府井大街仅咫尺之遥,购物、交通均极方便。经过一年的重建修缮,章家迁入史家胡同新居。这是一幢宽敞的四合院,院内花木扶疏,有梨树,也有丁香、海棠,两边是风雨走廊,廊檐朱红翠绿,冷暖设备一应俱全。
在迁居前,周恩来特意请章士钊去吃饭。
周恩来素称海量,他一连敬了章士钊三次酒,只要章抿一口,而他自己则一连喝干了三杯茅台。他对章说:“史家胡同这幢房是按照行老需要修的,算我们送给你的。”
章士钊笑道:“你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其实我一生也是既无动产,也无不动产。要是收下这房子,我倒在解放之后反成为有产阶级的房产主了!”
周恩来浓眉下眼睛一闪:“那也好,行老不要房产权,房子永远归你行老和家眷居住,由我们管理。”他又朝章士钊举了一下杯,自己喝了一口酒:“行老对中国共产党有过许多帮助,四十年前还做过我们的义务交通员呢!你还记得不记得?”[1] 说罢,总理大笑不止。
回家后,章士钊彻夜难眠,他苦苦回忆着,从尘封的往事中勾沉、检索……
大概是1922年秋天吧,那时他在欧洲考察,准备从法国乘火车去德国。自己四十刚出头,年富力强,此前又担任过《甲寅》月刊主编,两广都司令部秘书长、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职务,又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这次又受黎元洪公派出国考察,持有外交护照,因此备受各方礼遇,春风得意。
离法去德的前三天的晚上,两个青年人来访,其中一位浓眉大眼,风度翩翩,他紧握章士钊的手:“我们是旅欧勤工俭学的学生,我叫周恩来。”
寒暄一阵后,周恩来询问了章士钊的行程安排,然后不失时机地切入正题:“有一件事冒昧相求,不知先生是否俯允?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需要一台印刷机和一些学习资料,我们留法学生当然鼎力支援。但是政府已注意到旅欧学生的革命活动,他们向法国和德国的警界都打了招呼,严加防备,这样一来,印刷机和学习资料当然难以运出。先生是名人,是政府的考察要员,有外交免验权,如果能帮助将这批物资带往柏林,则莘莘学子感谢不尽了!”
章士钊一贯乐于帮助青年,也就一口答应了周恩来所托。后来,这台印刷机和一批革命宣传资料由他利用外交免验权,顺利地由法国出境,运到柏林,交给了朱德等同学。这样的助人为乐的好事,他平生做了许多,自己差不多都忘了,想不到周恩来却一直记在心里。想到这里,章士钊觉得心中暖烘烘的,眼睛都有点湿润了。
值得一提的是,章士钊一家搬到史家胡同24号后,住了13年,一直到1973年5月赴香港,7月病逝香港。后来,在北京举行的追悼会上,周恩来对海外专程赶回的章士钊继室殷夫人和女儿章眉亲切地说:“行老虽然去世了,但是北京的家仍是你们的家。我们说话是算数的,欢迎你们随时回来。”后来,宽敞明朗、花木葱茏的史家胡同24号一直为章含之和乔冠华所居住。
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请章士钊等几位湖南老人吃寿筵,章士钊带着小女含之赴宴。席间,毛泽东提出来,请章含之教自己英语。于是这以后每逢星期日,章含之都由中南海西门进去,教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很喜欢这个聪慧的姑娘,常帮她剖析人生,决断疑难。学习之暇,两人也常在院子里散步谈心。
1963年初春,北京还是寒风刺骨,章含之陪着毛泽东散步。他们天南海北地谈了一阵后,毛泽东突然问:“行老有没有告诉过你,我还欠了他一笔债没有还呢?”
章含之一听,顽皮地笑了:“主席欠债?从来没听父亲讲过!”她也开起玩笑来:“要是主席真欠债,父亲是必定不会催债的。”
毛主席却很认真地说:“也许行老忘了。这笔债我见到你,想起来了,早该还了!”
毛泽东说,还是早在1920年,他旅食沪滨,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的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银款。然而自己是个“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穷书生,哪里有这笔巨款呢?这时,他想到了“乡前辈”章士钊。其时章声威赫赫,担任岑春煊的广州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又被任命为南方“和议”代表,正在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更为重要的是,自己从青衫学子的时候起,就受到章先生青睐。他还记得,在杨怀中先生家里,章总用一种特殊的目光打量他,和同是杨先生得意门生的蔡和森、张昆弟等说话是一种口气,和自己说话又是另一种口气。于是,毛泽东冒昧找到章士钊,不提成立共产党的事,只说是为了一批有志青年筹款去欧洲勤工俭学,请章先生帮忙。章士钊一见毛泽东,也不细究,立即答应,随后发动了社会各界名流捐款,一共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
说到这里,毛泽东笑着说:“行老哪里晓得他募捐来的这笔钱帮了共产党的大忙。当时,一部分钱确实供一批同志去欧洲,另一部分我们回湖南用去造反闹革命了!”
一番话把章含之听得呆了,睁大眼睛说:“真有这样的事?”
毛泽东点头说:“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两千元,十年还完两万。”[1]
毛泽东托章含之捎话以后几天,果真派徐秘书送上第一个两千元,并说今后每年春节送上两千元。
章士钊倒是不安了。借含之去中南海教英文的机会,他要她转告主席,当时的银元是募集而来,自己并没有这笔巨款,因此不能收此厚赠。毛泽东听了传话后微笑着说:“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你们那位老人家我知道一生无钱,又爱管闲事,散钱去帮助过许多人。他写给我的信多半是替别人解决问题。有的事政府解决不了,他自己掏腰包帮助了。我要是明说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还债。你就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是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费中付的。”
自此,每年旧历正月初二这天,毛泽东必定派徐秘书送给章士钊两千元,一直到1972年送满累计两万元。
1973年春节过后不久,有一天章含之到菊香书屋去,毛泽东问送给行老的钱收到没有。
章含之说:“今年没有送。主席忘了,当初说定十年分期偿还,还足两万。去年已是最后一笔,主席当年借的两万已还清了。”
毛泽东笑了,说:“是吗?怪我没讲清,这个钱是给你们那位老人家的补助,哪里能真的十年就停!我告诉他们马上补送。”
“父亲不会收的,当初说好恭敬不如从命,只收十年嘛。”
毛泽东听了,诙谐地说:“你回去告诉行老,从今年开始还利息。50年的利息要还多少,我也算不清。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章含之无语可答。
毛泽东又认真地说:“这个钱一直送到行老不在为止。他去世了,就停了。你们这一代要靠自己,不要靠父亲的遗产。”
第二天,一位秘书又给章士钊送去两千元。当时他正住在北京医院,双手颤抖地接到这份礼物,激动地对家人说:“主席想得真周到,他是要在经济上帮助我,怕我钱不够用。主席怕我好面子,不肯要,故意说是还钱,还利。”

[1] 见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 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章乃器
下一篇:章士钊·老虎总长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