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治中·青少年时期的苦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67 评论:0

张治中,原名本尧,1890年10月27日出生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西乡洪家疃。他幼年家道贫寒,父亲开个篾匠店,收入仅可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由于他是长子,父母省吃俭用供他读了几年私塾,1901年又送他去安庆考学。他的母亲在送他去车站的途中,要他以“咬口生姜喝口醋”的精神,尝尽人间辛酸苦辣去建功立业,这使张治中终生难忘。后来,张治中请于右任书录母亲的这个遗训,挂在坟庄三间小屋的中间,两侧的挽联是:“堂上春晖遗训在,人间慈母苦心多。”他说:“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

张治中到安庆后投考陆军小学。当过门房、“备补兵”、“备补警察”,最后在扬州补上了一名正式警察。1909年,在他19岁时,遵从父母之命,回乡完婚。其妻洪希厚,有着优良的道德品质,始终勤俭持家,宽厚待人,张称她是一位“贤内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治中到上海去参加由沪军都督陈其美组织的上海学生军团。不久,这支队伍奉调到南京改编为临时政府陆军部入伍生团,1912年又编入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在这里,他以“咬口生姜喝口醋”的精神顽强地学习了两年。

1914年11月,张治中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拼命地刻苦攻读,两个暑假都没有回家,遍阅军事参考书籍。如十厚本的《阵中要务令详解》和七厚本《作战纲要详解》,他都读完了,并作出笔记,为他日后军事指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德行方面,他要求自己“临深渊,履薄冰,小心翼翼,惟德是遵”。

1917年,张治中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徽军阀倪嗣冲统治的安武军里任见习官。这支军队前身是袁世凯的卫队——武卫军右翼,是一支腐败透顶的反动武装。倪嗣冲利用这支武装,残酷镇压安徽民众,官兵中掠夺民财、霸占民妻的现象极为普遍,甚至有集体围奸蚕桑女子学校师生的罪恶行径。张治中无法继续在这样一支军队中呆下去。他不顾陆军部的通缉,毅然奔往广州,去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

同年10月,张治中经友人介绍到滇军第八旅任上尉参谋,随即按照孙中山意图参加征闽。入闽作战中,张治中改任旅部警卫队队长,后警卫队改编为第一支队二营七连,他任连长,不久升任营长。他以身作则,善于带兵,不论到什么地方,从不带行军床,随身一件雨衣,士兵们睡下了,他也就地而卧,夹在士兵的中间;吃饭更是同士兵一样,士兵们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作战时身先士卒,宿营时最后休息。所以他带的这一营兵,士气旺盛,打起仗来锐不可挡。

征闽战事结束后,滇军第八旅改为援赣第四军,张治中营先后驻广东诏安、梅县、潮州等地。1918年5月,孙中山因受桂系和政学系挟制而辞去大元帅职务去了上海,桂系乘机将援赣第四军全部缴械,张治中被迫离潮州到上海。经友人相约,张治中入四川,任川军第三独立旅参谋长。1921年春,驻宣化的第三独立旅所辖吕团叛变,到处搜捕张治中。张治中化装逃离宣化,经万源、川陕边,到夔门,由夔门乘船到汉口。他身无分文,连旅馆也住不起,在一个小客栈里给北京朋友写信,寄来200元钱,才得以回到巢县老家。

1921年春,因躲避反动军队搜捕,辗转回到巢湖老家。1923年初,张治中离家经福州到上海,在上海大学读书一年多,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他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给我较大影响的是《新青年》、《新潮》、《向导》这一类的杂志,觉得这些东西很合我的胃口。”“那时的‘上大’是染着‘红色’的,校长是于右任。有一次‘上大’开纪念苏联十月革命的会,我听到于右任的讲演,瞿秋白的讲演,都是推崇社会主义苏联的话,更使我心向往之。”[1]

1924年,张治中为践约再次入闽,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斗争,后在虎门帮助桂军建立建国桂军军官学校,任大队长,实际负了“一切教育训练的责任”[2]

[1] 《张治中回忆录》( 上),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53、55页。
[2] 《张治中回忆录》( 上),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53、5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