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澜·在五四运动前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35 评论:0

张澜于1918年2月进京,一直居住到1920年8月才回四川。在此期间,北京政府依旧承认他是四川省省长,在北京设立了“四川省长行署”。张澜力所能及地为四川人民办了一些事。7月间,他把四川濬川银行在北京的分行改组为总行,对分设在汉口、宜昌、上海、芜湖的分行也进行了改组,尽可能减少四川军阀对银行的侵扰。1918年底,北京政府忙于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外交斗争,准备同广州军政府举行和平会议,暂缓南北军阀间的矛盾。张澜发表了《告川人书》,呼吁熊克武、刘存厚等四川军界人士“念切桑梓,望速合词吁恳中央,并致电和平会议,将滇、黔军妥为安置,勿使久驻川境,以贴国家地方将来之大患。滇、黔不乏明达之人,必能以国家为前提,而无所于争议。”[1]1919年3月,蔡元培和吴玉章等人积极筹办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张澜很赞成他们的宗旨和活动。吴玉章同张澜商量解决办法,刘伯坚、赵世炎、陈毅等学生代表也找到张澜请求给予帮助。张澜热情地表示支持。他以四川省长名义,会同教育总长,商请交通部拨出川汉铁路股款利息十多万元,用其中一部分提供给华法教育会作基金,一部分借贷给二百多位川籍学生,每人300元作为赴法的旅费,陈毅等人也是这时赴法留学的。张澜提出:“勤工俭学在外国可以搞,在国内也可以搞嘛!”他极赞赏在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经与蔡元培商量后,将一批川籍学生安排到北京大学旁听。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获得了资助,在北京大学附近的沙滩办了一个食劳轩饭馆,以营利收入维持读书费用。当时,由于军阀割据的影响和五四运动,一度使交通、邮政受阻,有约500名川籍学生收不到家里的汇款,学生选派了杜象谷为代表去找张澜,请求帮助。张澜及时地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每人借贷了50元,第二年又借贷了一次。在上海、武汉求学的川籍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借贷。不少进步学生解除了生活上的顾虑,更集中精力投入了即将爆发的五四运动。

张澜蛰居北京期间,爱国学生掀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思想文化大解放的运动。在爱国主义和思想解放这两点上,张澜同当时的先进分子李大钊的心是相通的,同广大爱国学生的心也是相通的,1918年12月,北京的《晨钟报》改组为《晨报》,蒲殿俊担任了社长,张澜兼任常务董事,主持报社实际领导工作[1]。两个月后,李大钊被聘为该报第七版(即副刊)的编辑,使《晨报》明显地倾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李大钊的署名文章引起了社会极大的注意。5月2日和4日,该报先后发表社论:《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山东问题与国人之决心》,明确提出了三条主张:第一,请政府电专使坚不署名;第二,请政府向和会宣告脱离关系;第三,政府如让步屈服则吾民不能承认政府之所为。《晨报》的激烈言词,明显地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五四运动爆发后,该报大量地详细地报道了北京和各地的学潮、工潮,坚决要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和运动的实际领导者陈独秀。同时,连续发表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劳动与资本》、《大学宜首开女禁论》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这份报纸虽然也发表了一些代表错误思潮的文章,但主要地已成了“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2]

五四运动后,各种志在改造中国的思潮和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张澜也在进一步探索着救国济民的真理,研究各种新思想、新事物。1919年7月间,王光祈(若愚)同李大钊、周太玄、曾琦等九十多人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当张澜看了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名单,其中有李大钊、赵世炎、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邓中夏等人的名字时,张澜赞许地说:“此乃振兴中华希望之所在,少年中国之干才将辈出。”又说:“振兴中华重任,只有靠你们担负。”他还特地叫杜象谷把名单抄录了下来[3]。不久,张澜又亲自到南池磁器库王光祈住处交谈,并向他借阅了许多有关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等书籍。张澜当时与李大钊、蔡元培等人都很同意王光祈的工读主义,认为这是一个培养人才、改造中国的好办法。1920年上半年,王光祈试行的北京工读互助团遭到了失败,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张澜推荐他担任了北京《晨报》驻德国特约通讯员。在此期间,张澜还支持过周恩来在天津、北京的革命斗争,支持过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赴苏俄考察。

这个时期,张澜的思想比以前是大大地丰富了。他开始接触到一些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他是站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边的;他很赞赏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教育应与劳动相结合,把这看作是培育有用人才的好办法。1920年8月22日,张澜因母亲逝世,即日奔丧返川。此时,段祺瑞已在直皖战争中遭失败而下台,奉系张作霖和直系曹锟控制了北京政权。年底,大总统徐世昌正式发布命令,免去了张澜所任四川省省长的职务。张澜是带着莫名的愁苦来到北京的,现在则带着在五四的运动中获得的许多新思想离开了北京。

[1] 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第53页。
[1] 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第53页。
[2] 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第209页。
[3] 杜象谷:《我对张表老生平事迹的回忆》,民盟四川省委盟史资料工作组编印《盟史资料稿件》第7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