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张澜·青少年时期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62 评论:0

张澜,字表方,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一个贫寒家庭。张澜的父亲张文卓(号海楼),是南充县的秀才。他为人正直,品学兼优,厌恶官场,无意仕途。他与王氏夫人有四子七女,但仅有不足四亩的田产。为维持生计,张文卓在一座古庙里办了一个冬学,以资补贴,仍入不敷出,全家只得迁居到西充县永清乡租赁王姓地主家的田地耕种,长期过着勉强糊口的清苦生活。张澜排行第三,自幼半耕半读,到二十几岁还常常破衣赤足。但他勤劳好学。在读书识字和农事耕作方面,他的父亲都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从父亲那里,他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史诗赋的启蒙教育,也接受了艰苦朴素、刚正不阿的性格熏陶。1894年张澜考中秀才,不久补为廪生。他深得顺庆府兼南充县学教喻骆文廷的赏识,被聘请到广安县紫荇书院任教习。此时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全国鼓动维新运动。维新思潮的传播,使士林耳目为之一新。紫荇书院就是在这种新风气的推动下由蒲殿俊等人创立的。张澜在该院一面执教,一面自学,开始突破程朱理学而讲求经世致用学说,崇尚古今有志改革之士。他同蒲殿俊等人一起倡议破除迷信,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维新运动遭到失败,但维新思想已深入人心。1900年,张澜因父亲逝世回到南充,继承其父的教馆主持教学,同时又受业于南充著名的维新派举人谢怀宣[1]。张澜从谢怀宣那里更多地了解了朝廷的腐朽昏庸和维新变法的意义,更加坚定了改造社会的意志。

1903年,张澜获得了一个机遇。他以成都尊经书院优等生的资格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深造。他先是被选入尊经书院攻读经义。骆文骧担任掌院[2]。在一年学习中,他刻苦地攻读了诸经中最难读懂的《仪礼》。他攻读经书并不拘泥于古人的注释,而是在维新思想指导下,对新思想与旧思想作比较研究,使自己既通晓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文物制度,又确立自己独特的见解。也许正是这一年的潜心研究,为他奠定了一个学说上的基础,从而使他能在40年代写出了《说仁·说义》、《墨子贵义》等学术著作,批判地继承儒家和墨家的仁义学说,对仁义作出了古为今用的一些新的解释。到日本留学,大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发生了一生中第一次关键性的转折。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而日益富强,清朝固守陈规而日趋腐败,两相比较,使张澜深深地产生了对祖国前途的忧虑,极大地强化了他的维新思想。

张澜读书求学的青少年时期,也是他置身于改造中国的思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形成了这样一些思想: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而认为世道是变迁的,因而主张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讲“仁”就应该爱民,提倡民主、平等;讲“义”就应该为人正直无欺。对于人的价值观、生死观,他主张:“人的价值,不在生与死这两面,要看他生前是不是做的有益于人民的事。在生[前]真的有益于人民,死后人民自然要永远纪念他。”“在生[前]如果损人利己,人们只望他早日毁灭,即使把他一时莫可奈何,也会像‘时日曷丧?余及汝偕亡’那样地诅咒他。”[1] 在这样一些思想指导下,张澜开始行动起来。

他的第一个行动是,参加中华留日学生会发起的拒绝出席清政府驻日本公使馆为慈禧太后70生辰举行的祝寿活动,倡议慈禧太后退朝,让位给光绪皇帝,实行维新变法。结果遭到清政府的迫害,毕业后即被押送回国。

他的第二个行动是,回国后致力办新学。1904年张澜回到家乡担任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他建立实验室,推荐新派人士来校开设理化、体育、外语等新课程,订立许多新的制度规章,把府中办成一所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新式学校。朱德曾在该校求学,后来他对史沫特莱回忆说:“我常和其他同学聚到教师们家里。大部分教师是改良派,其中一名就是张澜。”“这些教师在讲课时和平常的谈话里,都隐约地夹杂着间接的反清政治宣传。他们并不明显地提到清朝两个字,只是反对‘旧制度’。我们深知此中意味,也不明说出来。”[2] 不久,张澜赴成都,先后受聘为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训导长和东文学堂学监。为了革新教育,他联络刘士志、熊涛、徐子休、罗纶、王又新等教育界人士,向四川省当局提出了改进全省教育的方案,并对政治有所指责。从此,张澜遭到了四川省当局的忌恨。1906年春夏,成都的新学堂联合在南校场举行体育运动大会。巡警借故打伤学生。张澜对巡警的蛮横无理十分气愤,立即联络了几所学校的校长,向巡警道抗议,要求向学生赔礼道歉。当局本来就对张澜不满,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张澜愤然辞职,返回南充。张澜的刚直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他与王又新等六名教育界人士被誉为“六君子”,在社会上初露头角。

张澜的第三个行动是,反对贪官污吏。他回南充后,担任了顺庆府中学监督,同时开办了民立高小和初小两所小学以及端明女校等。他大力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南充风气为之一新,远近传颂,慕名而来南充求学者日众。与此同时,张澜还约集地方人士,创设了农会、工会、商会的“三会公所”,发动学生,开展了反苛政、反贪污、反对浮收粮税的活动,南充的知县邓隆为此对张澜恨之入骨,欲以“妄图抗粮”的杀头大罪加害于张澜。但怯于张澜受民众拥护,不敢贸然动作。四川有这样一首民谣:“满天云雾盖果州,七品知县面带愁,督邮难见张三面,官府无奈表方何!”这个“七品知县”就是指邓隆。川省提学使欲笼络张澜,答应让他担任提学司的要职,张澜没有接受。1909年四川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罗纶担任了正副议长。南充地方公推张澜出任咨议局议员。张澜认为清政府并无立宪的诚意,咨议机关徒有空名,因此婉言谢辞。

[1] 谢怀宣,字德三,曾任云南剑川州知州,任内筑金龙河堤,主张变法,受百姓爱戴。变法失败后,愤然辞职回乡,在嘉湖书院任主讲。
[2] 骆文骧是骆文廷之子,清末状元。
[1] 陈鸣西:《回忆表老二三事》,中共南充市委党史工委办公室汇编:《革命史料集》总25期。
[2]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第77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3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