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叶剑英·就学于云南讲武堂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6 评论:0

叶剑英于1897年4月28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父亲叶钻祥,一生以小商为业,兼做为南洋华侨捐钱送物的“水客”,为人耿直豪爽,乐于助人。母亲陈秀云,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设法送叶剑英入学读书。少年叶剑英热爱劳动,放学回家常和穷孩子们一起上山拾柴、割草。他用功读书,才学出众,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

时值辛亥革命前夜,叶剑英受进步青年教师的影响,带头剪辫子。还在校长带领下,参加制止潮州清兵(“潮勇”)抢夺百姓财物的事件,锻炼了敢于反抗腐恶的性格。

1912年秋,叶剑英从三堡学堂毕业,进入梅县务本中学读书。第二年,他和部分老师一起参加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这所新学校里,他发愤求学,博览群书,阅读了《战国策》、《三国志》等大量历史书籍和古典文学作品。他常和同学们一起登上魁星楼,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吟诗作赋,述怀言志。在学校后山的“油岩”上,他曾题写过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1] 他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领导学生自治会成立了国文研究社、数学研究社、理化研究社等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1915年,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叶剑英为《毕业同学录》撰写序言。他写道:“声华之友,以利相交,见利则争先,利尽交疏。道义之友,团结不懈,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他日东西异地,南北异途,显晦异时,荣枯异遇,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2]

1916年春,叶剑英随父远涉重洋,到达马来西亚的怡堡,投靠先期出洋的几位伯父谋生。适逢云南督军唐继尧派代表赴南洋宣慰华侨,并招收一些华侨子弟回云南讲武堂免费就学。叶剑英报名考取,并于1917年夏回国,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即云南讲武堂)炮科学习。他关心时事,注重学习孙文学说。那时主办云南讲武堂的唐继尧,常到学校演讲所谓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讲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叶剑英听了不以为然,当场问道:“请教督军,王阳明的学说,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有何异同?”唐继尧支吾其词。叶剑英在军事上,勤学苦练,进修炮兵课程,还练就一手精湛的劈刀技术。讲武堂有一名日本教官,常找人比试劈刀,目中无人。叶剑英决心挫败这个骄矜的日本人,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练习对劈。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之后,在一次比武中,终于战胜了这位日本教官。事后,这位教官将自己的指挥刀送给了叶剑英。

[1] 《叶剑英诗词选集》。
[2]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史资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5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