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沈钧儒·不为功名 只求救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1 评论:0

沈钧儒,字秉南,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盘门城内新桥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曾祖父沈濂是清朝进士,做过镇江知府;祖父沈玮宝曾是苏州知府;父亲沈翰曾任江苏候补知县。他虽生在官宦世家,但由于祖、父亲为人正直,清贫自守,家境并不富裕奢华,且常有窘困,甚至典当度日。沈钧儒自幼聪颖好学,四岁时就跟着母亲学识了许多字,六岁始进私塾从严师诵读经书。他颇喜诗赋,七岁时就能指物成诗,13岁时已积诗成帙,16岁考中秀才时,辞赋列为第一。他对古奥艰涩的八股文不感兴趣,曾有一阵子酷嗜旧小说,常常彻夜不眠地读。当他15岁第一次考秀才未中时,觉得是旧小说误了他,便把所存五六百本小说以火焚之,并立志不再看。实际上,这些旧小说除去荒诞不经、封建糟粕的一面,也还对他活跃思想、了解社会事情有所裨益。

他丢开了旧小说,却仍不喜欢束缚思想的八股文。“老师要我读什么书时,但我总要偷看其他书籍”[1]。他潜心研读了《朱子》、《小学》、《陈宏谋遗规》、《曾子正家书》、《求阙斋日记》等,深受宋代理学和清代文人思想熏染。儒家学说中仁民爱物、积极入世、崇尚气节、慎独克己等思想渗入到他的人生哲学中。16岁时开始力行袁了凡的“功过格”。每晚入睡前,自省一天的言行,“检讨身心,改过从善”,注重个人修养。

他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特别从祖母和父亲那里受到良好的影响,他曾回忆:“说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伟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应有没有饭吃和没有衣穿的人。……祖母常常喜欢和穷人们谈,有时就在窗口送他们衣服,他们病了,亲自给开药方、买药。有时他们害肿毒,祖母还给他们挤脓、贴膏药。后来找她的人渐多了,那时我家很穷,祖母卖了皮袍来进行这些善事。她终年终月终日地帮助人家,可是我从来未听祖母说她曾帮助过人家,好象这种事情永远没有做的圆满过似的。”[2] 他的祖母病逝时,“当地的穷人们也几乎没有一个不痛哭的,他们感到从此已失去了一位仁慈的救助者。我从此感到,世上的苦人这样多,我们应该给他们帮助,不要只顾自己。”[1] 他也曾回忆父亲“教育我们的是:和平、整洁、勤俭以及爱惜物力。这几点家教,在我日常生活中,数十年如一日”[2]

沈钧儒少年时代还从旅行游历中多有获益。九岁时,他随父奉差常住无锡,还去过上海。13岁时,曾随父在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曾畅游七十二峰等名胜,在秀美的山光水色之中吟诗作赋,陶心冶性。第二年,曾随祖父游历了江苏的石公山,并返回原籍嘉兴秀水应童子试。以后几年,父亲常在吴淞、宝山、震泽等地任职,他总随同游历各地,丰富对社会民情的了解。他后来曾以这种经验告诉青年:“读万卷书之外,还要行万里路”,因为“行万里路,不仅足以开拓心胸,扩展视野,而且更可以在行旅中调查各地风俗习惯、民间疾苦,看到许多事实,增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3]

1894年,沈钧儒与吴县名士张骧之女张象征(字孟婵)结婚。张孟婵是个善良贤惠、知理明义、勤奋好学的女性。就在这一年,中日战争的炮声,打破他的安谧和宁静,他开始关心时事,常读上海报刊。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千余举子“公车上书”的消息传来,吸引了他对维新思想的注意。他开始研习“变法图强”的新学及时事,看一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书刊,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薛福成的《筹洋刍议》、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等等,逐渐接受了康、梁思想的影响。这时,他痛感自己历年潜心诗赋多为无用,毅然将积存的诗稿“悉自焚去,嗣后遂不多作”[4]

1900年,沈钧儒的父亲病故,家境更为困窘,他遂离开苏州前往西安,投奔以甲午翰林简放陕西学政使的叔父沈卫,在叔父住所当文书。是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百姓被残酷杀害,国宝被疯狂掠夺,《辛丑条约》规定向列强赔偿白银4.5万两,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避西安。他耳濡目睹这国难国耻,悲愤到了极点。他苦思冥想:难道有四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大中华就这样任人欺侮?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但还不能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悟出应有的教训,认为要救中国关键是要重整朝纲,立宪变法。因此,他以宣传维新思想为己任,在他任职的三原,创办了一所新式印书馆,大量翻印康梁的书刊和出版具有新思想的于右任等人的文章。为此,曾触怒了陕西抚台,遭致责难,但他不为所动,继续办馆,宣传维新。

1903年,沈钧儒29岁,赴顺天府应乡试中式举人。第二年,赴汴梁应甲辰科会试中式贡士,再赴京都殿试被录取为二甲第75名,成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

他在殿试的策论中向朝廷提出“整吏治、定兵制、修败政、育贤才”四项主张,认为“四者皆自强之要,根本之图,果能张弛得宜,则郅治可期也。”[1] 但是,他这时对进京做官已毫无兴趣,为了寻取振兴国家的出路,他决然放弃了仕进之机。

[1] 沈钧儒:《自述》,未刊稿。
[2] 沈钧儒:《自述》,未刊稿。
[1] 沈钧儒:《谈青年修养》,载1942年8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
[2] 沈钧儒:《自述》,未刊稿。
[3] 沈钧儒:《读青年修养》,载1942年8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
[4] 沈钧儒:《寥寥集自序》,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页。
[1] 沈钧儒殿试试卷,原件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4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