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齐白石·衰年“变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9 评论:0

1916年,齐白石54岁了。这一年2月,蔡锷在云南首揭反袁大纛,西南各省纷纷响应。4月,桂军入湘,湘衡间成了南北军争夺的战场,湘潭一带常常被军队所侵扰,白石乡居的清适生活被破坏,有时,他甚至感到“一时逃窜计都无”了。
第二年5月,樊樊山从北京来信,劝他移居北京,卖画自食。于是,齐白石只身入京,辗转居住西砖胡同法源寺,在琉璃厂南纸铺正式挂出卖画刻印的润格,并在法源寺贴出告白云:

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祗可任意所之……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石小字多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闻。濒生启[2]

一肚皮不合时宜,生意当然就很萧条。当时一般画家一个扇面定价4元,而齐白石的价码便宜一半,还少人问津。他只得给墨盒铺在铜墨盒或铜镇尺上画些花卉山水,刻成花样,或给南纸铺画诗笺,刻版印刷出售,以此苦苦维持生计。
这时,一位杰出人物的拜访改变了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此人即是时任教育部编审的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名衡恪,号朽道人,江西义宁人,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早年留学欧美日本,曾为吴昌硕的入室弟子,能画大写意花卉,笔力矫健,气魄雄伟,在京华颇负盛名。陈师曾不仅擅画,而且学问很好,著有《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
7月,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铺见了齐白石卖画刻印的润格和印章后,认为不拘前人绳墨,富有个性,于是到法源寺登门拜访,晤谈之下,即成莫逆之交。齐白石取出《借山图卷》,请陈评鉴,陈认为画格是高的,但还不到精湛地步。他语重心长地题诗说:“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善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1] 劝齐白石自创一路,不必求媚世俗。
齐白石大受感动,于是经常与陈师曾谈画论世。陈师曾对他说:“画要有性灵,有思想,有活力,不能象照像那样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又说:“宁朴勿华,宁拙勿巧,宁丑怪勿妖好,宁荒率勿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才能发挥个性,振起独立精神,免掉轻美取姿、涂脂抹粉的世俗恒态。取法乎上,品格自高。”[2]
齐白石在陈师曾的启发下,开始苦苦探求变法之道。这时,他又陆续认识了很多朋友,如画家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姚华、罗瘿公兄弟等。其中陈半丁是画品极高的大家,陈师曾向齐白石推荐过。一日在书画助赈会上观其画并见其人,两人相谈甚洽,如同旧识。在与这些书画同人的交往中,齐白石得以欣赏到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真迹《桃园图》和花卉册子。一见到黄慎的画,齐白石就感到一种心灵的震动。黄慎笔墨放纵,近于荒唐,对比自己,齐白石觉得近于刻板了。他在8月19日的日记中记叙了观黄画的感触,说:“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天然之趣,决定从此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8月23日,他为方叔章作画,又题记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仍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齐白石原本学八大山人所创造的简笔大写意画,一般人却不怎么喜欢。这时,曾得到吴昌硕亲传、最崇拜吴昌硕的陈师曾建议齐白石改学吴昌硕。因为八大山人的画虽然超脱古拙,但吴昌硕作品丰富艳丽有金石趣味,很适合补救齐白石冷逸的弊病。于是,齐白石开始变通画法,摸索红花墨叶的画法。齐白石画梅花,原是学宋朝杨补之,并参用了同乡画梅高手尹和伯的画梅笔法。陈师曾见后,又对他说,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于是,从善如流的齐白石又改变了梅花画法,终于使自己的画面目一新。
“我法何辞万口骂”[1]。齐白石在变法之后,“独造”了新的造型语言,发挥了他独具的形式美感。在齐白石看来,雪个的高简冷逸,黄慎的荒唐放纵,青藤的汪洋恣肆,都无法宣泄自己的情怀,他必须找到适合于表现自己沾满泥土的乡情的笔墨和章法,变法是势在必行的。试看他的《荷塘翠鸟》,那墨叶、红花、翠鸟,会想到民间泥塑的强烈和单纯;试看他画的鱼虾,有时有意识地作同向的平行排列;画的牵牛花,叶皆正面观,花皆侧面观,于不可思议中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节奏;试看他的《雏鸡》条幅,仅在下方五分之一处画三只小鸡,余皆空白;《鸭》条幅,又以四分之三的画面作纵势的大片题字,这都是他在章法上的“独造”。至于将粗笔花木与细笔小虫纳于一纸,在对立中求统一,更是他的匠心独运了。1936年,徐悲鸿即在《中国今日之名画家》中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张大干则在70年代回忆齐白石的“变法”时说:“齐白石是在听了陈师曾的建议之后,指导他重用洋红,菊花绘红色,叶子绘黑色,形成强烈对比之后,才愈来愈出名。齐白石若死于六十岁以前,那么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下画家……”[2] 徐、张等人的论述,都肯定了齐白石在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的过程中,“变法”具有的关捩作用。
在画法上“衰年变法”的同时,齐白石还苦心孤诣地把所临过的碑帖融化吸收,创造了“齐白石体”。他说:“苦临碑帖至死不变者,为死于碑下。”“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3] 观者看60岁以后的齐白石书法作品,再也分不出哪笔是李北海,哪笔是金冬心,哪笔又是何绍基了。
“衰年变法”使齐白石的书画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1922年春,陈师曾应邀赴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陈携齐白石花卉山水画数幅与会,在日本画界引起轰动。这时,齐白石在京华也声名大噪,作品销路也大为改观。这一切,都使齐白石终生对陈师怀有感激之情。1923年,陈师曾英年早逝,齐白石非常悲痛,他在《题陈师曾画》中说:“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以腕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深情地一寄知音弦断之慨,声泪俱下。
这段时期,齐白石还与梅兰芳、徐悲鸿相交相知,颇具传奇色彩,传为艺坛佳话。
齐白石很喜欢看戏,对于“万人空巷看梅郎”的伶界大王梅兰芳早就仰慕不已。1920年9月的一天,齐白石的同乡好友、梅兰芳亲家齐如山约齐白石到梅家作客。其时,梅兰芳正学习画国画,他对梅兰芳的好学钦佩不已,他当场为梅兰芳示范画草虫,而梅则亲自为齐白石磨墨理纸,画完后,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响遏行云,使他大饱耳福。
一天,齐白石应邀参加名京剧演员姚玉芙的婚宴。来宾都是阔人,看他穿着平常,谁都不理睬他。正当齐白石独坐一旁、窘迫至极之时,梅兰芳突然发现了久别的齐白石,竟抛下官宦名流,径直走到齐白石面前,恭敬地与他攀谈。于是,大家也就对齐白石另眼相看。他倍感世态炎凉,归途中感慨赋诗曰:“记得先朝享太平,草衣尊贵动公卿。如今燕市无人识,且喜梅郎呼姓名。”并很经意地画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作为纪念。1925年,梅兰芳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学画工笔草虫。
日军侵占北平后,齐白石愤然辞去教职,闭门作画,拒与敌伪往来,最后发展到宁愿饿死,也不售画。而梅兰芳则拒绝登台演戏,蓄须明志,他们的义行都赢得了国人的赞誉。
齐白石也是在这段时期与徐悲鸿订交的。
1928年秋,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专程拜访齐白石,聘请他出任艺院教授。徐悲鸿认为齐白石在国画方面造诣高深,认为只有像齐白石这样的画家才能打破当时文人画毫无生气、陈陈相因的“八股”局面。以后,他们因共同的艺术旨趣而成为了艺术上的知己。齐白石为在孤寂的艺术探索中找到这样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兴奋不已,在赠徐悲鸿的《鱼鹰图》中写诗一抒知音之慨:[1]


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
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
谓我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所能。
最怜一口反万众,使人衰颜满汗淋。

[2] 《齐白石研究大全》,第62页。
[1] 《齐白石研究大全》,第62页。
[2] 《齐白石研究大全》,第63页。
[1] 齐白石:《鱼鹰图题诗》,《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2] 《张大千画语录》,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3] 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1] 陈凡编:《齐自石诗文篆刻集》,上海书局1980年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4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