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齐白石·盛世殊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3 评论:0

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当北平万人空巷,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之日,齐白石从内心感到“已卜余年见太平”,不顾年老力衰,银髯飘拂,神采奕奕地加入了街头的欢迎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博大精深的艺术真正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接收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艾青、江丰两同志曾前往跨车胡同15号齐宅看望齐白石并亲切交谈,随后即聘白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其工资居美术学院首席。

1949年2月,周恩来总理邀请齐白石出席招待会,会上,齐白石奉交了刻赠给毛主席的两方印章,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礼遇。回到家里,他呵呵笑道:“我没想到会参加这样盛大的招待会,比起旧社会来,真是大不一样了!”

1950年,在一次集会上,周总理了解到齐白石居住的跨车胡同15号房子年久失修,又破又漏,且可能坍塌。当年秋天,总理命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修理房屋,将房屋翻修、粉刷一新,并在南院打了一个三米多深、两米见方的盛脏水的大坑。齐白石自住进这所房子,几十年来一直苦于脏水无处倒,尤其是冬天冰冻季节,更感不便。现在在总理和政府的关心下,自己没花一分钱,房子修好了,生活上的不便也解决了,齐白石心里非常感激。总理一直牵挂着齐白石老人的生活,认为跨车胡同15号是一所旧式小四合院,房间矮小,且没有南房,没有走廊。为使老人有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能在饭后茶余悠然散步,颐养天年,周总理便委托文化部和全国美协在地安门雨儿胡同买了一所旧王府作为齐白石老人的住宅,这儿院子宽阔,四周都有走廊,院内植有紫藤、葡萄、芭蕉、斑竹等,清风习习,相映成趣。住宅还配置有秘书、看护、传达、保姆等五六人。齐白石一生从未受到过这样隆重的礼遇,内心颇为不安。又因家属没有随他同去,日子长了,就难免有孤独的感觉,又想搬回跨车胡同旧宅去。

1956年春季的一天,齐白石去总理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总理。劳碌了一天的总理满口答应说:“我现在就送您去。”总理随即与他同车来到跨车胡同。到齐宅后,总理与他的家人一一握手,并仔细观看和询问了住房情况,了解到老人本身的住房只有两明一暗三间北房,除卧室外,作画、会客、吃饭都在一间屋里。总理露出不安的神情,再三托嘱家属们照顾好白石老人的起居。临出门时,又笑着对齐白石说:“您今天想回跨车胡同来,我就送您来,明天想到雨儿胡同去,我再接您去,我不会怕麻烦的。”一片关怀爱护之情,使白石唏嘘感叹,倍感温暖。

解放后,齐白石不仅在生活上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荣誉。1952年,他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1953年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称号,同年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被湖南省人民选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同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与副总理、外长博尔茨来华,访问齐白石,代表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他通讯院士荣誉状;1957年,他又被选为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宣布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授予中国画家齐白石。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会和有关艺术团体拍来电报表示祝贺。9月1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齐白石举行授奖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周总理、郭沫若、周扬、茅盾及各界人士数百人。周总理笑容满面地紧握着齐白石的手说:“我代表党和政府热烈祝贺您为祖国赢得了光荣,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希望您好好保重,健康长寿。”仪式庄严隆重,郭沫若代表世界和平大会向齐白石老人颁发了奖金、奖状,并把一枚闪闪发光绘有和平鸽的金质奖章佩戴在齐白石胸前。齐白石老人请郁风代读答词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的名义加在齐白石的名字上,这是我一生至高无上的光荣。我认为这也是给予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我以96岁的高年,能借这个机会对国家社会、对文艺界有些小贡献以获得这样荣誉,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一件事。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会后,放映了《画家齐白石》的彩色影片。

在这个期间,齐白石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活。他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在他的作品里热情讴歌幸福和平的生活。“饮水思源”,他从内心深处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1950年10月,齐白石老人将81岁时所作的最好一幅作品《鹰》和77岁时的一副题为“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篆书对联及一方圆砚,赠送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送他一笔丰厚的润资,以示感谢。1952年秋,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老人用三天时间,在“丈二匹”宣纸上彩绘了《百花与和平鸽》巨幅,赢得了中外和平人士的赞佩。他还与其他画家合作画了一幅《普天同庆》,作为国庆之礼,敬献毛主席。

1953年,齐白石老人创作达到高峰,计作大小画600余幅,刻印未计算在内。以所作《牡丹》、《和平鸽》、《荔枝鸽子》等歌颂新中国成立后之和平幸福生活,又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篆书横幅等。次年,东北博物馆举办“齐白石画展”,齐白石为画展题词云:“东北博物馆举办白石画展,集余往昔及近年所作数十幅于一堂,与我东北同胞相见,幸何如之。齐白石老人身逢盛世,国内外人士对余画之爱戴,应感谢毛主席与中国共产党对此道之倡导与关怀。余老矣,不能远道北上,共与其事,特寄尺纸,以表向往之忱。甲午春。”题词朴实无华,倾诉了老人对党和毛主席的拳拳心声,是感人至深的。

晚年的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已达到巅峰状态,他极富创造地运用“似与不似”的艺术原则,那单纯的用色,强烈对比的色调,枯笔焦墨的运用,工笔写意的搭配,山水花鸟的结合,都是前无古人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内,几乎只画些花鸟和草虫,但在他的每一幅作品里,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和活力。前苏联著名美术评论家恩· 尼古拉耶娃曾这样评述过齐白石:“齐白石总是力求做到‘似与不似’的平衡。他作品里的形象异常简洁。这是精心观察、研究大自然,透过表象逐渐了解事物本质的结果。只有当画家能够理解和估量事物的每一个细节的意义的时候,他才能抛开这个细节或把它当成主要的加以表现。这永远是他创作方法的基础,是他‘鲜明生动的写意’的独特性。”[1]

齐白石那充沛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劳动,贯彻于其漫长的一生。他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上,创一代新风,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

1957年9月,齐白石先生卧病,16日下午3时转剧,4时护送北京医院,6时40分逝世,享年95岁。9月17日,遗体在北京医院入殓。按照齐白石老人生前嘱咐,把刻着自己姓名、籍贯的石印两方和使用了快30年的红漆拐杖一并入殓。9月22日,在北京嘉兴寺举行公祭。周恩来、陈毅、林伯渠、陈叔通、董必武、李维汉、茅盾等参加了公祭。参加公祭的还有外国驻华大使的代表。由郭沫若主祭。祭毕,移灵西郊魏公村湖南公墓安葬,与继室胡宝珠合墓。一代艺术大师从此长眠了。

[1] 恩· 尼古拉耶娃:《精湛的笔墨感人的艺术》,《湘潭文史资料》1984年,第3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4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