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齐白石·六出六归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5 评论:0

1899年是跨世纪的一年,义和团爱国运动蓬勃兴起,英、法、俄、德等列强对神州大地虎视眈眈,一场大事变正在酝酿之中。而在南方静谧的湘潭山乡,37岁的齐白石也发生了影响一生的变化。他有幸投师一代国学鸿儒王闽运,从而成为他生活和艺术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民间画师转变为文人画家。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亦号湘绮,系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人。咸丰二年举人,曾应聘在权臣肃顺家中教读,甚被尊崇。后四川总督丁宝桢礼之,迎至成都,一度主讲尊经书院。后又担任清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民国时任参议院参议,国史馆馆长。不久,归卧于湘潭湘绮楼。《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闿运为人恬淡洒脱,言行警拔,门生满天下,举世仰为泰斗。诗文称天下第一,好治经学,以致用为主,尤长公羊之学。”其著作有《湘绮楼诗文集》、《八代诗选》、《楚辞注》、《湘军志》及《春秋公羊传笺》等数十种。

有一天,王闿运对拜访他的人说:“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我门下有铜匠衡阳人曾招吉,铁匠有同县乌石寨人张仲阳,还有一个同县的木匠,也是非常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番话传到齐白石耳中,他心中跃跃欲动,就托人介绍,于10月18日以诗文印画为贽,拜王闿运为师。王闿运很高兴,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亲自送齐白石到大码头作别[1]

评阅齐白石的诗文时,王闿运一方面肯定了他的灵气,肯定了其文尚有章法。另一方面他又直率地批评其诗是“薛蟠体”。齐白石对湘绮师感佩得五体投地,诚恳地与朋友们说:“这句话真是说着我的毛病了。我作诗,完全写我心里头要说的话,没有在字面上修饰过,自己看来,也有点《红楼梦》里呆霸王那样的味儿哪!”[2]

这时,画家齐白石在湘中已经是小有名气了。随之而来,他的经济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00年初,他以卖画的酬金典租了离白石铺不远的莲花峰下的梅公祠,携妻儿从星斗塘迁居于此,取居室名“百梅书屋”,并在梅公祠内添盖一间书房,名之曰:“借山吟馆”,取山不为己有,仅借来娱目之意。他还得意地写了《借山记》,记叙了少年贫贱,立志苦学,奋斗始得借山而居的情况。他还笔卷春风,画一幅《借山吟馆图》,乘兴自题二绝句于其上,一时诗友唱和者甚众,如当时的湘中名流延闿、徐崇立等都有和作。诗人樊樊山还题了《借山吟馆图》长歌,中有句云:“山人无山恰有山,湘波如镜开烟鬟。君有青山画里看,人有青山门外闲……”想见当时盛况。

这样,齐白石广泛地接触到晚清社会中一些封建文人和旧官僚如王闿运、夏午诒、杨度等,逐渐提高、丰富了他的文化修养。1902年秋,夏午诒由翰林改官陕西,邀白石去西安教姬人姚无双画画,并寄来束修和旅费。第一次出远门,而且又那么遥远,齐白石正在踌躇之时,接到在西安的好友郭葆荪的一封信,信中说:

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去,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画但知临摹前人名作,或画册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兄能常作远游,眼界既广阔,心境亦舒展,辅以颖敏之天资,深邃之学力,其所造就,将无涯矣,较之株守家园,故步自封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也。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惮于旅寄,然为画境进益起见,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尚望早日命驾,毋劳踌躇[1]

还有什么比艺术殿堂的召唤更能够启开一个青年画家的心扉的呢? 10月初,齐白石检点行囊起程了。在萧瑟的秋天,出洞庭,过灞桥,一路风尘,一路泼洒丹青。每逢看到奇妙景物,他就画上一幅。这时候,他深感前人的画谱中上至造意布局、下至皴法点法,都是根源于生活的[2]。停停走走,画了很多画,其中《洞庭看日图》和《灞桥风雪图》是其得意之作。

到达西安后,经夏午诒介绍,与陕西臬台樊樊山订交。樊樊山名增祥,湖北恩施人,近代著名诗人。齐白石送上几方印章作进见礼,樊山回报以润银50两,并为齐白石亲拟刻印润例。其中说:“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忝粒,每字十金。”[3] 可见当时齐白石的刻印已为世人所推重。齐白石在西安常与朋友欢聚,游碑林,登雁塔,临骊山,洗温泉,过得十分自在。樊山家藏甚富,见齐白石则尽倾其所有,让他观赏了八大山人、金农、罗聘等名家画册,齐白石感到大开眼界。他觉得八大山人、青藤、苦瓜的画极富天然之趣,在艺术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以致在4月24日的日记上写下“余恨八大山人及青藤、苦瓜僧不能见我”这样痴情的话。有朋友看到樊山与齐白石很相契,劝他走臬台门路谋差,被他婉谢了。第二年春天,夏午诒进京谋差,邀齐白石同行,继续教姚无双画画。行前,热心的樊樊山相约5月进京,向慈禧太后面荐充任宫廷画师,齐白石也推辞了。这时,夏午诒为感谢齐白石教姬人学画,想出钱为他捐一县丞,他不答,强辞出京。夏午诒对樊樊山叹道:“此人志高性僻,真隐逸一流!”[1]

旅居京华时,齐白石生平第一次目睹洋人在中国土地上飞扬跋扈,感触很深,他在日记中记叙道:“洋人来往,各持以鞭,坐车上,清国人车马及买卖小商让他车路,稍慢,洋人以鞭乱施之;官员车马见洋人来,早则快让,庶不受打。大清门侧立清国人凡数人,手持马棒,余问之雨涛,知为保护洋人者。马棒,亦打清国人者也!”[2] 当他由京城经天津乘海船回湘时,又在6月19日日记中写道:“天津一带皆洋房,举目所视,轮船铁路洋房外,无不寂寥。不畏洋人者,惟白日清风。”强烈的民族愤慨溢于言表!

也许是体会到了游历对于创作的莫大的益处和乐趣,齐白石在回到湖南的第二年春天,又开始了江西之游。这次他与铁匠张仲阳、铜匠曾招吉一起,以“王门三匠”的身份,跟随王闿运到江西,游庐山、滕王阁、百花洲等名胜,平时就住在南昌王闿运寓中,从闿运习古典文学。1905年夏天,他又应广西提学使汪颂年之邀游桂林。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齐白石游阳朔,泛漓江,登独秀山,攀七星岩,桂林的奇山丽水使齐白石的眼界豁然开朗,他高兴地说:“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啦!”[3]

这以后,齐白石游兴一发而不可收,在1906、1907、1908、1909年曾连续四年四游广东。旅途中他还是以书画篆刻为生,因广州主顾喜好“四王”一派,对齐白石的画法不甚了解,所以卖画不多,而刻印的生意却较好。画刻之余,他当然饱览粤中景色。

1909年秋天,47岁的齐白石回到了湘潭山乡,他“六出六归”、“行万里路”后,深感自己腹笥太浅,决定“读万卷书”,潜心钻研艺术之道。这时的齐白石已小有积蓄,于是买地造屋,名为“借山吟馆”。他“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4] 有时和三五好友分韵斗诗,吟咏终日,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肯苟且。乡居清适的田园生活似乎消蚀着这位中年艺术家的壮志,他在《追忆》诗中写道:“己酉还家作老农,心情乱后更疏慵。邻人笑道齐家懒,洗脚上床夕阳红。”并且承认自己“希望终老家乡,不再作远游之想。”[1] 湖山旧约、终老林泉原本是封建士大夫功成身退的追求,更何况这时的齐白石温饱无忧,当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1] 《湘绮楼日记》,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八、十九日,岳麓书社1997年版。
[2] 《白石老人自传》,第21页。
[1] 《白石老人自传》,第28页。
[2] 《白石老人自传》,第29页。
[3] 齐白石:《忆桂林往事》诗自注,《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 《齐璜生平略自述》,《齐白石研究大全》,第39页。
[2] 齐白石4月18日日记;渺之:《白石老人逸话》,香港中华书局1973年版。
[3] 《白石老人自传》,第21页。
[4] 《白石诗草自叙》,《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 《白石老人自传》,第2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41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