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名沈鸿,后改名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茅盾”是他的笔名,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首次使用。他的笔名近百个,比较重要的有玄珠、方壁、郎损、丙生、形天、MD、牢蒲、仲方、保宗、沈明甫、逃墨馆主、东方未明等。
茅盾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父亲沈永锡,字伯潘,是前清秀才,又是个“维新派”,喜欢自然科学,向往民主。他一直希望茅盾学科学技术,读“实科”,学“西艺”。他在茅盾十岁时因病去世。
母亲陈爱珠,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女儿,性格倔强,喜爱“新学”,通晓文史。她实现了丈夫的遗愿,使茅盾和沈泽民两兄弟从小得到了温暖的母爱和严格的家教。后来茅盾经常提到他的母亲,认为“在二十八岁以前,我过的就是那样的在母亲‘训政’下的平稳日子。”[2]
1904年,茅盾进入乌镇国民初等男学。这是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的乌镇的第一所近代小学。在学校所开的课程中,茅盾偏好国文,最不喜欢算学。国文教员沈明谦学识广博,非常欣赏茅盾的文章,他在评语中写道:“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此子前途无限量!”[3] 他影响茅盾走上了文学道路。茅盾回忆说:“每星期写一篇史论,把我练得有点‘老气横秋’了,可是也使我的作文在学校中出了名,月末和期末考试,我都能带点奖品回家。”[4]
1907年,茅盾转入乌镇植才高等小学三年级,继续对国文课表现出特殊的爱好。课余熟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新旧小说,并于象棋、书画外,兼能镌刻图章。他也喜欢音乐,特别爱唱一首叫《黄河》的歌,常常被这首歌的悲壮情调和爱国主义激情所感动。
1909年冬,茅盾考入浙江湖州府中学堂,插班二年级。在这里,他受到了枪操、“远足”等军事训练。1911年秋季,转入省立二中(在嘉兴)。其时,辛亥革命爆发,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茅盾“无条件地拥护革命,毫不犹豫地相信革命一定会马上成功。”[1] 但一阵兴奋之后,袁世凯篡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学校恢复旧态,校长易人,新学监仍然极力压制学生的民主要求。茅盾和同学们一起,采取了一些简单的反抗行为。比如他“在大考之前,曾将一只死老鼠装在红封套里,上面题了几句《庄子》,送给学监。”[2] 结果被开除学籍。
1912年茅盾进入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次年夏毕业。同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北京大学后,茅盾考入该校预科第一类(将来结业后可以进入文、法、商三科)。在北大的三年里,茅盾系统学习了历史、地理、文字学、国文、外语和外国文学。他还阅读了许多进步读物,如《新青年》等,受到很大影响。他认为“我在那时看到这些书籍刊物,感觉到刺激力很强,以前好象全在黑暗当中,到那时才突然打开窗户”[3]。
1916年,茅盾从北大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不能继续升学,母亲托在北洋政府做官的表叔卢鉴泉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年21岁。
[1] 茅盾出生于桐乡县青镇。它隔一小河与吴兴县属乌镇相对。今两镇合并,名乌镇,属桐乡县。
[2] 茅盾:《我的小传》,《经念茅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9页。
[3] 田仲济、孙昌熙:《中国现代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20页。
[4]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73页。
[1] 茅盾:《回忆是辛酸的罢,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1943年10月1日桂林《大公报· 文艺》。
[2] 李标晶:《茅盾传》,团结出版社1990年版,第79页。
[3] 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编:《纪念茅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4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16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