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70 评论:0

1925年,以广东为策源地的国民革命军在击溃陈炯明等反叛势力后,积极准备北伐;上海在“五卅”惨案前后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处于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则发生了女师大学潮。

女师大的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曾名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又改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彼时校长杨荫榆,虽曾留学日本、美国,但在校内,却是采用封建时代婆婆管制媳妇的态度和手段来对付女生。因此,早已激起学生的不满。加之,她还不许学生参加追悼孙中山的大会;限制学生的爱国政治活动;公然开除学生自治会的六名成员……于是,女师大学生于5月11日在操场召开大会,议决驱逐杨荫榆。但杨荫榆在北洋军阀政府及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教育司长刘百昭的支持下,多次动用军警、流氓,强制学生离校,致使许多学生被殴打致伤。不过,女师大的学生并不屈服。她们另择新址,依旧开课,一直坚持到章士钊遁逃天津,女师大复校。

在这场斗争中,鲁迅始终站在学生的一边。他写文章,斥责杨荫榆的“寡妇主义”教育:“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致使学生“失去了青春的本来面目,成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的人物”[3]。他亲自起草《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又邀集六名教员联名在5月27日的《京报》上发表,以支持学生。他还不顾教育部的所谓“免职处分”,毅然出任“女子师范大学校务维持会”委员,具体帮助女师大学生在新址开课。即使因紧张、劳累,发热、病倒,也在所不辞,并主动提出把义务授课的时间增加一倍。而当学潮以胜利告终之时,他又及时告诫善良的人们,“‘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落水的“咬人之狗”也应痛打。因为“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 [1]。

果然,在女师大学潮中败下阵来的段祺瑞政府很快又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26年春,倾向革命的冯玉祥率领国民军打败了有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占领了大沽口。眼见战事失利,日本帝国主义竟亲自出马,动用军舰,炮击国民军的守卫部队。国民军被迫还击。日方竟因此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联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于3月16日提出“最后通牒”,强令中国单方面停止军事行动,撤除津沽防务。这种强盗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上午,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召开大会,李大钊发表演讲,要求大家用“五四”精神,“五卅”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的经验,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会后,开始游行示威。队伍经东单至铁狮子胡同,向段祺瑞政府及国务院总理贾德耀请愿。不料,正当代表进行交涉之际,从执政府的大红门内竟冲出早已准备好的大刀队。屠刀挥起,枪声齐鸣。47个生命毁于一旦,200多人倒在血泊之中。牺牲者中就有女师大学生刘和珍与杨德群。

闻此惨剧,鲁迅无比震惊。当时,他正在家中写作,随即改变原有构思,加入新的内容,以泄心中怒火:“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文章结束,他还特意加一尾注:“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2]

7天后,他很早就来到女师大,参加刘和珍、杨德群的追悼会。站在灵柩前,目睹自己学生的尸骸,难以言说的悲愤、痛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再次拥塞心间。第二天,他便写出了杂文《“死地”》。一方面,他指出:“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做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另一方面,他又“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3]

由于名列所传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名单,3月16日至5月初,鲁迅离寓,先后至葬原社、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暂避。尽管颠沛流离,又有被捕之险,但他还是以笔为枪,坚持斗争。其中,就有作于4月1日的《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1] 以此,追念烈士,期盼未来。同时,他也不忘总结经验教训,延续《“死地”》一文中的思考,真诚地劝诫青年:“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2]

为了免遭迫害,寻求相对宽松的环境,鲁迅不得不离开北平,应厦门大学国文系的聘请南下。

[3] 鲁迅:《寡妇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第265—266页。
[1]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全集》第1卷,第270—272页。
[2]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鲁迅全集》第3卷,第262—264页。
[3] 鲁迅:《“死地”》,《鲁迅全集》第3卷,第266—267页。
[1]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3卷,第274,277页。
[2] 鲁迅:《空谈》,《鲁迅全集》第3卷,第281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