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鲁迅·上穷碧落下黄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8 评论:0

1898年,17岁的鲁迅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彼时,朝廷还用科举取士。先应“院试”,以中“秀才”;继应“乡试”,以中“举人”;最后才可入京去应“会试”,以中“进士”。鲁迅具有应试的学力,但他家境困窘,绝难循旧例坐等考试。至于学做生意或当“师爷”,也是他所不愿意的。适逢此时,洋务运动兴起,开办免收学费、膳费的军事学堂。尽管“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可鲁迅还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2]

5月7日,鲁迅来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先是录取为试习生,3个月后补为三班正式生,分入管轮班。但该校名为“洋学堂”,却充斥着官僚的专制与腐败的恶习。一星期的功课中,四天是英文,两天是汉文,真正属于水师专业的少之又少。而汉文部分,仍读的是孔孟之道,写的是八股文章。对此,鲁迅十分不满,遂于同年10月考入附设于陆师学堂里的矿路学堂。

矿路学堂是“仿照德制”建立的。外文教德语,课程以开矿为主,铁路为辅,三年毕业。在这里,鲁迅刻苦学习,获得了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由于课本不易得到,他甚至不惜时间精力,手抄《地学浅说》、《水学入门》、《几何》、《开方》、《八线》等书。不过,几年中,他最喜阅读的是维新派人物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原著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往往一手持书,一手拿一块侉饼,边看边嚼,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他领悟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规律“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1]。进而确信:事物总是在发展,社会总是在前进,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1902年1月27日,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然而,毕业,虽是他所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爬上天空20丈和钻下地面20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2] 所幸的是,此时,清廷正要从陆师学堂选派学生赴日留学。于是,鲁迅就有了官费出国,继续探求实业救国之路的机会。

4月4日,鲁迅到达日本横滨,7日转抵东京,半个月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普通科江南班学习。该校是为中国学生办的一所留日预备学校,以教授日语和普通科学知识为主,为学生升入高等专门学校打基础。由于鲁迅已有数理化方面的知识,所以他把精力集中于学习日语。进而,阅读日文版的希腊神话、尼采传记、拜伦的诗等。同时,他还收集和阅读革命派和维新派出版的新书报,如《革命军》、《新湖南》等,以及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

彼时,包括严复、梁启超、邹容、陈独秀在内的很多志士仁人都在思想、精神领域内提出救国济民的主张。鲁迅也常与挚友许寿裳探讨有关国民性的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3] 以这启蒙主义者的姿态参与变革社会现实的斗争。

1903年3月,鲁迅在本班同学中率先剪去象征清朝统治的发辫。兴奋之余,还照了一张“断发照”。但当时,剪辫是有风险的。把持江南班的南洋学监姚文甫就扬言要停鲁迅的南洋官费,并遣送他回国。好在不久,姚文甫本人的辫子也被四川班的留学生剪掉。自顾尚且不及,哪还管得了他人。鲁迅更为兴奋,将照片洗印多份,寄赠家乡亲人,以示其反抗种族压迫的决心。

不久,又写了一首《自题小像》诗,送给挚友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化用屈原笔下的名句,更融汇了《离骚》的爱国精神。以此,表达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忧思;以此,抒写他为祖国复兴而献身的志向与决心。其实,这志向与决心,早已化为他的行动。虽然,同学中很有些人只知跳舞,常把中国留学生会馆的地板踩得震天响,满房烟尘斗乱,但鲁迅却远离喧嚣,忙于正事。

他先是在浙江留学生办的刊物《浙江潮》第五期上发表了兼有翻译和创作成分的《斯巴达之魂》,着力歌颂反抗外来侵略的尚武精神与爱国情操;随后就把精力更多地转向科技。他针对沙俄等帝国主义国家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强盗行径,于10月写出《中国地质略论》;接着,又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其目的,除了讴歌“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外,还在于向列强宣告:“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1] 顾及一般民众的接受程度,他又想到文艺的力量。所以,他还在此时翻译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美国作家路易斯· 托伦的科幻小说《造人术》。因为在他看来,“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2]

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依其本意,是投考东京帝国大学的工科,继续深造矿务专业,但囿于名额有限,遂决定改攻医学。在他的意思里,西方现代医学的引进,是促进日本振兴的原因之一。因此,“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

9月,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迎来了第一位中国留学生鲁迅。在同学眼里,他“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忧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2] 而在他的眼里,任课教师藤野先生的“黑瘦”与“八字须”更透着严格与亲切。虽然,他最初学解剖,“颇有不安之感,尤其对于年青女子和婴孩幼孩的尸体,常起一种不忍破坏的情绪,非特别鼓起勇气,不敢下刀”[3],但为了学好医学,鲁迅还是解剖了许多男女老幼的尸体。此外,他还努力学习组织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课程。当第一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已在全年级142名同学中名列66位。

[2] 鲁迅:《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5页。
[1] 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67,68页。
[2] 鲁迅:《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第297页。
[3]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第1版,第19页。
[1] 鲁迅:《中国地质略论》,《鲁迅全集》第8卷,第4页。
[2] 鲁迅:《月界旅行· 辨言》,《鲁迅全集》第10卷,第152页。
[1] 鲁迅:《呐喊· 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6页。
[2]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15页。
[3]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1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7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